為了避免短時暴雨后立交橋出現大面積積水,昨日(18日)多名市政、立交橋設計和排水專家透露,本市正在研究所有立交橋的優(yōu)化方案,新建立交橋將盡量避免下挖方案,提高排水標準,有條件的立交橋將通過修建地下蓄水池,避免橋區(qū)內澇。
力求減少積水點
下挖式立交橋容易積水,那是否意味著多采用上躍式立交橋,就能杜絕橋區(qū)大面積積水嗎?
“下雨時上躍式立交橋會好走些;但如果趕上下雪,上躍式的橋也會因為路滑造成擁堵。”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道路專業(yè)總工程師和坤玲說,下挖式立交橋得避免橋中心最深處的雨水聚集,而上躍式立交橋也得避免橋兩端低點處的雨水滯留。
事實上,道路與鐵路相交時,下挖立交橋只需300米長,但如果要采用上跨方案,橋長就會將近1公里。而且在很多景觀點控制區(qū)域,還要綜合考慮景觀要求。
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市政所所長張曉昕說,本市將提高多個重點地區(qū)、重點道路排水系統(tǒng)的標準和能力,其中包括天安門廣場、金融街、CBD等重要地區(qū),還包括京藏、京通等高速路和快速路以及四環(huán)路、五環(huán)路的主路和輔路。和坤玲認為,上躍式和下挖式立交橋各有利弊,今后在立交橋設計過程中,最主要是盡量降低立交橋附近積水點的出現。
挖水池蓄“洪水”
“現在本市正在做解決立交橋下積水的排水方案研究,其中包括所有立交橋的優(yōu)化方案。”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市政所原主任工程師段昌和說。記者了解到,雖然部分立交橋區(qū)遇到大雨時積水嚴重,但受到條件和經濟條件限制不可能進行大翻蓋,而會利用“豎井+管道+蓄水池+泵”的方法盡力緩解積水。
“對于解決橋區(qū)積水,我們更傾向于利用地下蓄水池蓄洪。”段昌和說,和用水泵相比,我們更傾向于利用重力將雨水導入調節(jié)池,再通過重力將調節(jié)池里的雨水引入河道,或者深入地下補給地下水。
目前,本市有49座下躍式立交橋,但只有復興門橋設立了調節(jié)蓄水池。實踐證明,遇到大雨,復興門橋下很少出現積水。今后,新建的蓄水池容積將根據周邊歷史降雨、排水管道、水泵功率等情況進行精細測算,部分地區(qū)還將根據地下管網的設置配備二級備用的蓄水池。
多種治理需同步
“立交橋排水的設計,不是在遇到強降雨的時候一點兒不積水,而是在遇到強降雨后,一定時間內水會退下去。”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李藝說,解決立交橋排水難的方法一共有3種:第一種是立交橋附近有一條已經按照規(guī)劃清理并達標的河,這時應加大水泵的功率,提高排水標準;第二種是附近的河道尚未清理,在清理河道的同時加大水泵功率,提高排水效率;第三種是立交橋周邊沒有河,泵站需要將雨水排進管網,同時需要對管網進行治理。
目前,北京城區(qū)的雨水主要排入清河、壩河、通惠河和涼水河4條水系,輻射范圍覆蓋中關村、酒仙橋、東二環(huán)和市中心等地區(qū),但目前還有很多管道依靠的是“一步就能邁過去”的小河溝。截至去年5月,本市123條中小河道,按照規(guī)劃治理的只有34條。
“最早的二環(huán)、三環(huán)路下都設置了排水溝,最寬處達到十幾米,里頭能并行兩輛車。但四環(huán)建成時,排水就依賴周邊很多區(qū)縣管、鄉(xiāng)管的中小河道,排水體系沒能同步。”市規(guī)劃委相關負責人說。
熱點釋疑
橋區(qū)排水不暢 只因管道過窄?
在不久前的大雨后,有網友發(fā)帖對比本市和其他發(fā)達城市的地下排水管道,認為北京排水管道過窄是造成積水的主要原因。
“北京的圖片是上游的細管道,而對比的是其他城市粗管道甚至主管道。這樣比不客觀。”段昌和說,北京地下的主排水管道最窄的也有1.5米寬,最寬的東護城河管道有10多米寬、3米多高,里頭能并排開汽車。
在專家眼中,立交橋排水“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有些積水是因為河道過高沒有整治,而有些則是因為管理存在問題。
“自從修了南護城河的龍?zhí)堕l,大雨時南二環(huán)會產生積水。這是因為河道蓄水面已經超過了排水管道的高度。如果在下大雨的時候不開閘放水,路面上的水肯定流不到河道里,說不定河水還會倒灌。”段昌和說。
“平時清潔工掃大街的時候把垃圾往排水溝里堆,石頭、塑料袋順著雨水流向淤積在排水溝內,甚至絞壞了水泵的扇葉。”李藝直言。
西五環(huán)衙門口立交橋是個典型的下挖式立交橋,過去幾年,這里遇到大雨就會積水。設計和管理部門檢查發(fā)現,河道上方多了一條河壩。這條河壩導致立交橋排水口處淤積了過多的泥沙和垃圾。
“城市排水會涉及水務、應急、市政等多個部門,前期科學設計與后期嚴格管理同樣重要。”專家們強調。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