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總收入7905億元,同比增長19.3%;實現企業利潤497.4億元,同比增長17.3%;規模以上企業實繳稅費463.1億元,增速超過25%……對于立志要在未來十年成為全球創新中心的中關村來說,或許數字是對過去半年歷程最有說服力的總結。
自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在中關村建設我國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來,中關村的一舉一動備受海內外關注。新出爐的一組組數字,傳遞出一股股創新活力和創業激情,讓外界感受到中關村這輛肩負國家使命的創新戰車正全速前行。
聚業:用新興產業拉動技術創新需求
中關村聚集著2萬家高科技企業,每年的更新量在3000家左右。這些科技“小巨人”具有鮮明的創新驅動發展的特征,對市場機會極其敏感,在引領全國的同時,也借助戰略性新興產業大發展的機會,為自身找到巨大牽引力。
今年上半年,在移動互聯網商機帶動下,軟件業成為中關村電子信息領域的最大亮點,收入實現了25%以上的增速。而在軌道交通等相關產業帶動下,示范區先進制造業同比增長近30%,對示范區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19%。此外,生物醫藥、環保領域同比增速超過25%,而新材料近三個月的增長基本與示范區總體同步,同比增長約20%。
近兩年,中央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中關村大量高科技企業提供了用武之地。目前落地中關村的中央單位重大成果轉化新項目超過200項,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今年上半年,政府采購中關村示范區新技術新產品已完成32億元,完成全年60億元采購目標的53%,有力地帶動了企業創新和發展,為它們打開市場大門助一臂之力。
專注于癌癥和糖尿病藥物開發的賽林泰醫藥公司,在中關村成立不到四年已經依靠核心海歸團隊擁有10個一類新藥研發項目。公司董事長李文軍說,新藥研發要面對漫長而艱巨的挑戰,但中關村的氛圍令我們時刻感受到創新的勃勃生機,這讓我們對研發更加專注。
像賽林泰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今年上半年,在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連續上調、整體融資難度加大的情況下,中關村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超過250億元,同比增長約22%,超過總收入增速3個百分點;企業實現技術收入超過1000億元,同比增長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