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北京出現今年以來最大的一次全市性暴雨天氣,密云日降水量達163.7毫米,大大超過歷史同期最大日降水量紀錄(1997年7月19日,119.1毫米)。8月上旬,北京只出現了兩場雨,總的雨量是較少的,不過進入中旬,雨水又開始多起來了。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今年夏天,雖然華北局地性的降水比較頻繁,但沒有大范圍的暴雨過程。這些降水的局地性非常強,雨量分布極不均勻。在7月20日夜里,北京房山區漫水河的降水量達到140毫米,而全市平均只有10毫米。
大小蓄水工程“盆滿缽滿”
集雨工程攔蓄地表徑流,水土流失明顯減少
水務專家介紹,由于集雨工程能夠充分攔蓄地表徑流,北京的水土流失現象明顯減少,而小流域治理配合集雨工程的建設,對促進生態環境走向良性循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150條,總治理面積1902平方公里。各郊區縣的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工程,在最近幾場連續強降雨中發揮顯著作用。全市共蓄水4184萬立方米,保土403萬噸。
位于北京西北的延慶縣,入汛以來,平均降雨量已達171.2毫米,蓄水池共計集雨8200立方米,樹盤集雨75812立方米。
位于北京東部的平谷區,7月24日被一場平均降雨量為103.8毫米的大雨洗禮。雨后,在山區生態清潔小流域中放眼望去,水庫、塘壩、蓄水池等大小蓄水工程蓄得“盆滿缽滿”,溝溝清水出流。
連續出現的多次陣雨天氣,使北京西南的房山區累計降雨量達到350.8毫米,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60.3毫米。強降雨后各項水土保持措施保存完好,無洪水災害發生;生態保護區原來干涸的河溝清水出流,村莊周邊河道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門頭溝區小流域內的土壤含水量則比6月中旬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
來源:人民日報(記者 余榮華 劉毅)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