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關街道下轄的多屬老舊社區,產權單位多、社區大、人口多,又沒有物業,產生了很多管理上的難題。2009年起,小關街道辦事處便采取縮小管理單位的方法,建立起一套單元化管理機制。
單元化管理機制的核心是居民自治。小關街道將轄區各老舊小區細劃為56個單元格,即居民自治組。每個居民自治組再細劃分為樓及樓門棟。通過群眾推薦、社區考察、崗前培訓等程序產生居民組組長、樓長和樓門長。把計劃生育、矛盾調處、公共衛生等社區管理事務層層分解到責任人,將管理與服務直接延伸到戶,形成“社區—居民自治組—樓—樓門棟”的四級管理服務架構。經過幾年時間的驗證,這種單元化管理的方法,讓小關街道多個沒有物業、曾經臟亂不堪的老舊小區,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京煤家園實行單元化管理后,大院里的土路變成了,還設置了可休息的桌椅。小關街道供圖
變化
從“臟亂差”到“潔凈美”
已過花甲之年的陳桂華是京煤集團的老員工,20多年前,她搬到小關街道惠新里社區的京煤家園。京煤家園是一座獨棟小高層,共20層,一層8戶,樓里共158戶居民,其中多數是京煤集團退休人員。
陳桂華清楚地記得,沒實施單元化管理時這里的樣子:院子里全是土路,刮風時塵土飛揚,下雨時泥濘不堪,要墊好幾塊磚頭才能走出院子;露天的車棚隔段時間就會丟輛自行車;樓道里的燈只要一壞,十天半拉月也沒人修。晚上躺在床上就能聽見激昂的歌聲和咚咚的腳步聲。為啥這么大聲?樓道太黑,給自己壯膽兒唄!找居委會?這棟樓的產權屬于京煤集團。找京煤集團?坐幾個小時的車到遠郊總部,一時半會兒還沒辦法解決。
“后來街道給我們出了個主意:成立居民自治組,用專業的話說就是單元化管理。這些年的變化,我嘴上說你可能感觸不深,那我就帶你去親眼看看吧!”千龍網記者跟隨陳桂華來到京煤家園,土路、露天車棚已不見了影蹤。
千龍網記者看到,大院四周由鐵柵欄圍著,院里都鋪上了地磚。臨近院門的地方有一個供居民休息的小涼棚。一些枯黃的藤蔓攀爬在涼棚上,在風中來回擺動。盡管冬日寂寥,但仍不難想象,夏天的這里是怎樣一番綠意盎然的景象。
在院門的前面,是一個封閉式的自行車棚。車棚里被分成自行車區、電動車區和摩托車區,車棚門口有一個獨立空間,這是值班老大爺的休息室。院子里其余的空間則被劃出一些車位,車主每個月交100元的停車費,這錢就是居民自治組的公共資金。公共設施安裝、維修全都靠它。門禁旁邊的墻上貼著幾張展板,上面寫著《鄰里相處六宜六忌》《家庭美德》等內容。進入樓內,就可以看到一塊小白板,這是樓內住戶掛號信、快遞領取通知的專用板。電梯入口處還貼著熱力公司、社區民警的電話,電梯對面則是叮囑住戶水電氣關好的溫馨提示。每層樓道里都安裝了聲控燈。另外,為了守護好這個院子里居民的安全,居民自治組還安裝了27個攝像頭,車棚、樓道內也全部覆蓋。買攝像頭的錢就出自于公共資金,而且每筆帳都有詳細的記錄,并在樓道內的白板上公布。
京煤家園和其它自治組的結構一樣,經過民主推薦產生的自治組組長就是最大的管事兒人。自治組組長下面是每一個樓層選舉產生的一名層長(多單元的樓選舉產生樓門長)。居民組如有重大決定,都必須經過自治組全體成員同意。
小關東街社區10號院的“簡易菜攤”直接與菜農對接,品種多、價格低。千龍網記者 孫任鵬 攝
服務
小事不過夜 大事不過月
在京煤家園居民自治組為文教活動室購買圖書的時候,小關東街社區居委會主任梁靚則在做今年11個居民組的總結。小關東街社區與京煤家園幾乎是同一時間實施的單元化管理。盡管各個居民組的人員構成、規模大小等具體情況都不盡相同,但居民的反響都是一樣的好。
“社區這么大,人口又多,難免有我們居委會服務不到位的地方。而他們卻是我們的千手千眼,是我們‘觸角’的延伸。有了他們,我們才能更了解居民的需求,更好的為居民解決困難。”梁靚所說的“他們”,就是小關街道單元化管理中最小又最大的“官”——居民組長。說他們小,是因為他們實在“不是個官”,手里沒權力、沒資金,有的只是一顆甘于奉獻的心。說他們大,是因為在居民眼中,他們是撐在自己頭上的一把傘,可以遮風擋雨。一些居民這樣評價他們,“他們沒權,但他們卻是信息上傳下達的使者,是居民與社區居委會聯系的紐帶;他們沒錢,但卻可以想方設法籌措資金,為居民辦好事,解難事。”
2012年,一直困擾著小關東街社區10號院居民的買菜難、買菜貴問題得到了解決。10號院是老舊小區,老年人居多。以前買菜需要繞一個大遠,走半個多小時才能到菜市場,十分不方便。樓長和單元門長在入戶走訪時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立刻將此問題反映給居民組組長,居民組組長又找到社區居委會,尋求解決辦法。
何不來個農社對接?這樣居民可以就近買到新鮮又便宜的蔬菜了!社區居委會的這個提議得到了自治組的贊同。于是社區工作者和居民組組長進行了實地考察,確保菜農的真實性和信譽后,與菜農們簽訂了合作協議:隔天來社區賣一次菜。
買菜難、買菜貴的問題解決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由于是隔天賣菜,居民們一次要買很多,夏天很容易壞。居民組長再次找到社區居委會:能不能蓋一個簡易房,讓菜農們天天來賣菜。經過居委會與菜農們的一番商談后,終于得以實現。如今,10號院的小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買到新鮮、便宜的蔬菜。
“不管什么樣的問題,居民組的成員們從未糊弄、拖延過。我給總結了一下,小事兒一天能解決,大事兒也用不了一個月就解決了?;究梢宰龅健∈虏贿^夜,大事不過月’。”10號院的王大爺這樣評價居民組的工作。
成效
平均每年為民辦實事60余件
自行車換大米解決了小關北里45號院常年堆積的廢舊自行車問題;10號院重新鋪設了二號樓和五號樓前的人行道,讓過去雜草叢生、遍地狗屎的土路變成干干凈凈的磚路;居民樓與世紀興源大廈的錯時停車解決了居民和公司員工停車難的問題……小關街道得益于單元化的精細管理,從今年年初至今就為居民辦實事57件。
小關東街社區居委會主任梁靚說:“社區是直接與居民打交道的部門,工作人員少,事務多,管理與服務往往力不從心。但自從實施了單元化管理,成立了居民組后,我們與居民之間的信息交流變得特別通暢,很多問題都能盡快的解決。如果居民反映的問題比較大,我們解決不了,那么我們社區會找到街道辦事處,讓街道來解決。單元化管理不僅居民說好,我們社區也特別滿意。”
千龍網記者了解到,自2009年實施單元化管理以來,小關街道各“單元格”共為轄區居民辦實事300件,平均每年60余件。對城鎮低保準確率和弱勢群體關愛率均達100%。此外,還新建了10個文體組織,使小關街道的文體組織達到28個,豐富了老舊小區居民的業余生活。
小關街道負責此項工作的社區辦科長陳春旗這樣評價單元化管理:“居民身邊無小事,任何事我們都要爭取在第一時間解決,為轄區居民營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另外,希望通過建立單元化管理的機制,最終達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從而實現居民自治的目標。”
記者手記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環境干凈整潔、鳥語花香。物業作為現代社會進程中的關鍵鏈條,以“管家”的身份擔負起了社區公共事務管理的職能,稱職的物業為社區這個“大家”提供貼心的服務時,很多人會覺得理所應當。然而,北京沒有物業公司充當“管家”的老舊小區不在少數,居住在此的居民又該如何才能將自己居住的家園變得干凈舒適呢?朝陽區小關街道的單元化管理模式,或許為此類老舊小區提供了一個新的管理范本。
采訪中記者發現,單元化管理模式的最大貢獻者并不是公務員,更不是社區工作者,而是來自社區內的剛剛退休的甘于奉獻的居民,他們扮演了“居民組組長”、“樓長”和“樓門長”的角色。
社區的工作內容繁多而又瑣碎,需要大量的時間,而這些甘于付出的50后、60后老年志愿者舍棄了輕松的晚年生活,每天為別社區居民的柴米油鹽、吃穿住行操心,就“圖大家過個好日子”。(文/千龍網記者孫任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