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7點,珠海拱北口岸開閘放行,滿載新鮮蔬菜的卡車駛入口岸,因符合“出口直放”,核對單證后,卡車即刻駛出口岸,奔赴澳門,為澳門居民提供新鮮蔬菜。從進入口岸到離開,全程不過10多分鐘。
“采取直通放行模式后,口岸不再抽查貨物,只核對單證。真正做到了貨車隨到隨放,每車次可比原有模式節省15分鐘。”珠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拱北辦事處副主任劉勇說。
京津冀實現“三通”模式全覆蓋
北京的一家出口企業,貨物正在天津接受檢驗,“以前,作為北京的企業,我們只能在北京報檢、檢驗檢疫、放行。但北京沒有海運口,走海運的貨物需要先運到天津才能出口。貨物到了天津后,天津檢驗檢疫局還要按比例實施查驗。我們再憑借北京簽發的換證憑單到天津換發紙質通關單,然后辦理報關手續。對企業來說,這實際上就是兩次‘報檢’,耗時耗錢。”企業的負責人說,現在質檢總局推行“三通”模式,打破原來不能跨轄區辦理業務的限制,“我們可以根據貨物情況,既能在北京辦理檢驗檢疫各項業務,也可只在北京辦理報檢,到天津辦理檢驗檢疫和放行等業務,我們貨品周轉的成本就降低了。”
所謂“三通”包括“通報、通檢、通放”。“‘通報’是指區域內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可以自主選擇申報地點,實行區域統一的多點受理,集中審單。”質檢總局通關司張玉堂介紹說,“‘通檢’則是指在屬地化監管的基礎上,檢驗檢疫機構對貨物的檢驗檢測結果,區域內檢驗檢疫機構互認。而‘通放’是指經檢驗檢疫合格的貨物,企業可以選擇區域內的任何一家檢驗檢疫機構申領相關單證、辦理放行手續。”
目前,遼寧、江蘇、海南等地區已實現省內“三通”,京津冀也實現“三通”模式全覆蓋,2015年長三角區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也將實現省際間“三通”。
通關效率提高,一天縮為5分鐘
現在,對古越龍山紹興酒股份公司來說,黃酒的出口時間比以往快2—3天,也不用再擔憂因抽中口岸查驗而延誤船期,算下來,每年能為企業節省近20萬元。而且,企業贏得了較為寬松的生產時間,有利于對產品質量的嚴格控制。
這得益于直通放行,“出口直放即:除散裝商品、危險化學品及其包裝等少數商品外,區域內的出境貨物經產地檢驗檢疫合格后,直接放行,口岸除必要的風險監控措施之外,不再查驗。”張玉堂介紹說,截至2014年12月底,京津冀區域內共實施出口直放貨物4.4萬批,貨值30.19億美元,為企業節省通關物流時間約65.92萬小時。
在檢驗檢疫“三通”模式下,按照“整體推動、分步實施、先易后難”的工作原則,質檢總局重點實施了出口直放、進口直通、檢驗檢疫互認等措施,提高通關效率。
檢驗檢疫互認也為企業節省了許多成本。現在,區域內任何一個檢驗檢疫機構實施的相關工作,可以在其他機構作為申報或放行的依據,不再重復查驗。2014年5月30日,華揚國際物流(大連)有限公司一批出口水產品獲簽全國首份跨機構、跨轄區檢驗檢疫健康證書。“原來往返于不同檢驗檢疫轄區至少1天的路程,現在只要5分鐘。而且初步測算,以一年代理報檢2000票跨轄區貨物計,僅我們一家企業至少能節省成本20萬元。”該公司董事長王麗算了這樣一筆時間和資金賬。
多檢如一檢需建設信息化共享平臺
“三通”方便了企業,卻需要各檢驗檢疫機構能數據互通、資源共享。此時,信息化成了質檢總局的薄弱環節。
現有的檢驗檢疫信息化系統啟用于2000年,技術和系統的落后給檢驗檢疫一體化數據共享、流程再造等工作造成了困難。若大動干戈地改造系統,費用高昂,若只進行微調,又滿足不了業務需求。而新的信息化系統尚在測試階段,還未上線。面對檢驗檢疫一體化必須依托業務數據的大集中才能得以實施的局面,是等待還是另辟蹊徑?對此,質檢總局借助現有信息化系統,通過增加“外掛式”功能模塊的方式實現部分功能。
然而,“外掛式”功能板塊并不是長久之計。質檢總局信息中心主任王濰平說,今年,質檢總局要加快檢驗檢疫信息化共享平臺建設,實現全國各級檢驗檢疫機構網絡互連、數據互通、信息共享。
以“三通”模式為代表的檢驗檢疫一體化改革除了解決企業二次“報檢”的不便,提高通關效率,也是質檢總局為推進簡政放權、轉變職能、提升貿易便利化而采取的措施。檢驗檢疫區域一體化加強了口岸局、內地局與內地局之間的協作,推動了檢驗檢疫跨轄區協同執法監管,真正實現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未來,質檢總局希望能實現多個檢驗檢疫局如同一個檢驗檢疫局,實現對企業來說“多檢如一檢”。
談到今年檢驗檢疫一體化改革的目標,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表示,“要以區域質檢一體化牽引質檢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探索推進全國質檢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