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2月2日電(記者李鵬翔、譚元斌)在中國廣大農村,每逢收割時節,農民“一把火”點燃農作物秸稈的現象十分普遍,一燒連片、濃煙滾滾,既污染了空氣,又浪費了資源。近來,中國多地相繼禁止露天焚燒農作物秸稈,以削減霧霾來源。
1日下午,湖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關于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的決定》。從今年5月1日起,湖北省行政區域內將全面禁止露天焚燒農作物秸稈,推進其綜合利用。
湖北省環保廳副廳長周歆昕表示,監測結果表明,農村秸稈焚燒是導致空氣污染特別是嚴重霧霾的主因之一。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方式的轉變,秸稈剩余量逐年增多,大量秸稈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相當一部分秸稈被焚燒。”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滕鑫曜說,“這不僅會浪費資源、污染空氣、危及公共安全,還會加重土壤板結,影響土壤質量。”
除湖北外,江蘇、西安、合肥、漢中等多地此前已相繼出臺了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的相關決定、意見或辦法。近年來,中國政府日益強調,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2013年5月,國家發改委曾聯合環保部、農業部下發過
《關于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
秸稈禁燒決定真的能夠禁住農民手中的火嗎?“要重點研究農作物秸稈如何綜合利用,而不應當只講嚴禁焚燒。”湖北省人大代表、宜都市潘家灣土家族鄉黨委書記段緒卿說。
"堵’只是決定的一個方面,‘疏’才是核心。”滕鑫曜說,湖北省人大作出的決定要求湖北省各級人民政府“綜合施策、以用促禁”,推動秸稈利用肥料化、原料化、基料化、飼料化、燃料化。
荊州市秸稈禁燒辦公室主任、環保局局長蔣茂芳介紹說,2014年荊州市、區兩級共投入近2000萬元開展秸稈禁燒工作,夏秋兩季禁燒期間,不燒秸稈的農戶每畝每季可獲得10元補貼,加裝切割裝置的收割機每臺可獲加裝費用30%的補助。同時,政府還對加工規模在每年1萬噸以上的秸稈收儲站實施獎勵,建一個獎20萬元,運營達標后每年獎勵10萬元。而這些被收儲的秸稈,主要用于養殖、發電、制作木地板等,實現了“變廢為寶”。
湖北省人大的決定還要求全省各級人民政府建立行政首長負責制、目標管理責任制和工作協調機制,促進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
“這個決定具有法律效力,人大可以對政府組織實施的情況進行監督。”王樹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