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門頭溝的區域功能定位為生態涵養發展區和首都西部綜合服務中心。“十二五”期間,門頭溝將加快建設新城區、規劃發展淺山區、保護涵養深山區,著力打造“首都西部綜合服務區”(即Western Service District,簡稱“WSD”),重點發展依托首都、面向世界、服務市民的旅游文化休閑產業,要通過提供高端綜合服務延伸首都產業,建設經濟發展的精品區、低碳環保的生態區、舒適和諧的宜居區,更好地服務于首都現代化建設。
據門頭溝區區長王洪鐘介紹,門頭溝確定了發展打造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108、109國道兩線旅游文化休閑產業品牌四個山區特色小城鎮的“一帶、兩線、四點”的空間發展布局。通過優化永定河門頭溝新城段15公里兩側的產業空間布局,重點打造龍泉休閑商務區、門城生態商務區、永定濱水商務區和三家店旅游文化休閑區,積極爭取國內外大型企業集團高端產業項目落戶,吸引更多優勢發展要素向門頭溝區域聚集。依托豐富的永定河文化資源,加快建成集自然風光、文化旅游、觀光農業與民俗文化于一體的十八條溝域經濟示范基地,彰顯京西山水文化的獨特魅力,形成以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為主導,多點支撐的生態友好型產業體系。與知名大企業聯手,力爭用3-5年時間,將潭柘寺鎮打造成為國際旅游休閑名鎮,將齋堂鎮打造成為全國旅游集散中心特色鎮,將軍莊鎮打造成為面向首都的文化創意休閑宜居小鎮,將王平鎮打造成運動休閑養生小鎮,通過四個重點鎮的建設推動山區城鎮化進程。
按照這一發展思路,門頭溝區全面推進了產業結構調整、棚戶區改造、招商引資、城市建設等工作,并取得了積極成效。今年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8億元,同比增長17.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10億元,同比增長85%,完成全年任務的86.5%,增速在全市排名第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8.2億元,同比增長150.3%,增速在全市排名第一,總量居生態涵養發展區首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53元,同比增長10.1%,農民人均現金收入7662元,同比增長13.7%,低收入農戶數減少72.8%。主要經濟指標增勢強勁,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深化結構調整,全力打造以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為主導的生態友好產業體系
門頭溝區曾經是首都著名的能源基地。近年來,按照區域功能定位的要求,門頭溝區把旅游文化休閑產業確立為全區的主導產業,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全區先后關閉了所有的270個鄉鎮煤礦和96%的非煤礦山,砂石企業、石灰土窯、煤矸石磚廠、水泥廠全部關閉。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業。破壞生態環境的傳統養殖業全面退出。萬元GDP綜合能耗累計下降30.95%,完成了“十一五”時期污染物總量削減目標任務。石龍經濟開發區被確定為市級電子商務產業示范園區,完成產業孵化中心一期建設,啟動五期征地工作,投資2億元升級改造開發區基礎設施,18家企業通過了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啟動了立思辰等6個總部基地建設。昊華能源、立思辰公司、思源公司成功上市,區內上市公司數量達到4家,為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區財政設立了旅游發展專項基金,充實和完善了旅游管理機構,大力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進一步擴大旅游業的內涵,多元化開發旅游文化休閑項目,精心打造六大精品旅游文化休閑板塊,發展度假休閑、高檔酒店、影視基地、會展商務項目,建設一大批高檔旅游接待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增加旅游文化休閑產品的吸引力。
門頭溝區將發展溝域經濟作為山區產業轉型和農民增收的突破口,積極吸引社會投資,與國內外一批知名大型企業開展合作,中芬生態谷、中瑞生態谷等14個溝域生態產業項目先后簽約,協議投資額達到877億元。去年以來,門頭溝區借助日益突出的區位優勢、環境優勢、政策優勢,開展全方位、多領域招商引資工作。通過召開大型招商推介會,簽約項目達到81個,協議金額突破2500億,涵蓋旅游休閑、文化創意、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領域。重點加大了長安街西延線的招商力度,共引進太平洋國際廣場、國際商業廣場、定美新城、中航國際總部基地、長安國際金融中心等12個標志性建筑,總投資達到1350億元。
來源:中國日報北京記者站(記者 王素娟)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