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為中國紫檀博物館館長陳麗華頒發標牌。
國務院不久前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91項、擴展項目164項。文化部8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頒牌儀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出席儀式,向申報單位頒發標牌并觀看了部分第三批國家級名錄項目的精彩演出。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及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等項目,趙氏孤兒傳說、阿里郎、藏族金屬鍛制技藝、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鷓鴣戲、蓮花落、華佗五禽戲、永春紙織畫、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藝、傣醫藥(睡藥療法)、藏歷年等項目榜上有名。加上2006、 2008年公布的兩批,目前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共1219項。
據了解,我國已初步構建起符合國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體系。文化部日前印發通知,明確各級文化主管部門、項目申報地區、保護單位、代表性傳承人應承擔的責任和采取的保護措施,特別強調要建立完善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如自查、報告、檢查機制,社會監督機制,表彰獎勵機制,警告退出機制等。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因保護不力和保護措施不當,導致項目存續狀況惡化或出現嚴重問題的,將按程序取消保護單位資格。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因名稱不當等原因需糾正的,或因客觀環境改變不再呈“活態文化”特性而自然消亡的,也將按程序予以更正或退出名錄。同時,文化部強調要完善政策法規加強制度保障,落實保護措施加強科學保護,健全協作機制形成全方位保護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和數據庫建設,創新保護理念,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生產生活,讓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共享保護成果。
來源:中國日報北京記者站(記者 陸中秋)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