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農村人口比例最高的直轄市,重慶市相繼建立了鄉鎮檢務聯絡室、中心檢察室,如今已發展至82個。檢力下沉到鄉鎮,會對基層法治環境和群眾生活帶來何種影響,探索取得了怎樣的成效?記者在綦江、南川等地進行了走訪。
檢務聯絡室延伸法律監督觸角
“清晨五點出門,步行兩小時到鎮上坐中巴,中午12點到城區。下午兩點上班才見到檢察官,等下午五點反映完問題,已錯過回家末班車。”幾年前綦江一位偏遠農村群眾到縣里找檢察機關反映問題的經歷,至今讓檢察官李祖德印象深刻。
以前,我市大多地方檢察機構僅設到區縣一級。農村離市縣檢察院遠,農民反映問題要花大量時間和經濟成本,缺乏快捷方便的申訴渠道,他們也許就會放棄。
2009年10月起,綦江先后在5個鄉鎮設立檢務聯絡室,并選出經驗豐富的檢察官當聯絡室主任,要求其每周在轄區工作時間不得少于2天。
2010年3月,依據檢務聯絡室收到的群眾舉報,綦江查處一起“村官”通過虛報戶口和假結婚方式,騙取安置房補償費的案件,挽回經濟損失96萬元。
2011年6月,北碚區檢務聯絡室根據群眾舉報,了解到復興鎮龍王村黨支部書記伙同其他3名村干部套取國家扶貧補貼資金一事,經過查處,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14萬元。
截至今年10月,全市鄉鎮檢務聯絡室和中心檢察室共受理職務犯罪線索1006件,其中已立案查辦205件。
檢力下沉改變鄉鎮法治生態
截至目前,重慶38個區縣已建立70個檢務聯絡室、12個中心檢察室,化解矛盾糾紛2512件次,協助開展特殊人群幫教與管理5897人次。檢察機構的到來,不僅有助于查處案件,也悄然改變著鄉鎮的法治生態。
南川區于2010年在水江鎮設立第一中心檢察室,作為區檢察院常駐派出機構的中心檢察室,定編、定人、定崗,并履行除公訴、職務犯罪偵查之外的其他檢察職能。
今年6月,水江鎮興盛村群眾多次到中心檢察室反映,個別村社干部工作作風粗暴,并有諸多經濟問題。檢察室主任吳登峰初步核實后,向水江鎮紀檢部門提出建議并被采納。一起可能造成群體性事件的矛盾被化解在萌芽之中。
“對群眾來說,檢務聯絡室讓他們多了一條反映問題的渠道。”一位鄉鎮干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