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銀行業存款偏離度考核發威,多家銀行調整發行策略
買高收益理財產品不用等到月底了
對于經常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市民來說,可能最近已經發現了一個新現象:以前要到月末或季末才能買到的高收益理財產品,現在較為頻繁地出現在銀行網點。昨日,重慶晚報記者從市內多家商業銀行了解到,銀行理財產品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可能主要是“存款偏離度”考核已經發威,讓一些商業銀行不得不改變銀行理財產品發行策略。
銀行高收益產品頻現
市內一家異地城商行信息表明,該行正在發行4款銀行理財產品,有3款產品的投資期限分別為1個月、3個月、6個月,有1款產品的投資期限為1年,預期年化收益率在5%至6.5%之間不等。
上述異地城商行的官方信息表明,在今年9月中旬(重慶晚報記者注:三部委出臺“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之時)以前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波動較大。每到月末或季末,預期年化收益率多在6%以上。一旦進入月初,預期年化收益率又應聲而落,從6字頭降到4字頭都不足為奇。
市內一家本地城商行也表示,該行正在發行的3款銀行理財產品,只有1款產品屬于短期理財產品,投資期限為43天,其余2款產品的投資期限分別為176天、351天。“這幾款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6%至6.05%,中長期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都是6字頭。”
與一些異地城商行一樣,在今年9月中旬以前,該行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可以說時點效應也相當明顯———每到月末、季末、過節日等特殊時點,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大幅沖高;每當特殊時點一過,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可以說瞬間下滑。
市內一些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出現與異地城商行、本地城商行一樣的趨勢。就拿某國有商業銀行來說,最近發行的幾款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均在5%以上,而在今年9月中旬以前的每個月中上旬,同類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基本上在4%左右,只有在特殊時點才會大幅度地提高。
理財產品收益不再沖時點
“部分銀行理財產品以前流行‘沖時點’、‘過節日’,也使得市內一些精明的投資者改變了投資策略,專門等到月末、季末、過節日等特殊時點再出手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在市內銀行人士看來,這種現象會造成銀行存款的大起大落,可能也是導致有關方面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因。“現在大家買銀行理財產品不用費心地踩節奏了,因為商業銀行已經將理財產品的發行節奏、預期收益等作了調整,在平常日子也可以買到以前月末、季末那種理財產品了。”
據銀率網統計,在今年10月11日至10月17日期間,共有895款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發售,平均預期收益為5.11%,其中有31款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超過6%(含),占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總量的3.68%。其中,有23款產品來自城市商業銀行,有7款產品來自股份制商業銀行,有1款產品來自國有商業銀行。
分期限類型來看,上述期間長期限(一年以上)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較上一周有所回升,其他各期限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均較上周有所下降。
本組稿件重慶晚報記者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