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訊 (記者李薇帆)隨著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市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同比提高。10月22日,市中小企業局發布消息稱,前三季度,我市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5809.9億元,同比增長10.9%,在工業主導、出口拉動、就業渠道等方面的作用均有增強,呈現出平穩向好的發展態勢。
今年全國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全面實施以來,我市民間創業熱情高漲,市場活力增強,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增長迅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截至9月底,全市非公經濟產業活動單位達158.8萬戶,較去年末增加19.5萬戶,新增企業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制造業等行業。前三季度,全市非公經濟全口徑上交稅收993.6億元,占全市稅收比重達60.2%。其就業主體地位也十分明顯,前三季度非公經濟從業人員達到1008.9萬人,較上年末新增47.5萬人。民間固定資產投資貢獻也十分突出,前三季度全市非公經濟固定資產完成投資5072.7億元,同比增長18.4%,其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更是高達26.5%。
受支柱產業多點驅動影響,前三季度,全市非公經濟工業完成產值11366億元,同比增長14.1%,工業產銷率達到97.6%。從支柱產業看,以筆記本電腦、打印機、顯示器、手機和汽車為代表的非公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和非公汽車制造業均保持了較快增長。從分布區域看,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的工業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前三季度,潼南縣、渝北區、合川區和江津區中小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0%以上,銅梁區和江津區分別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5戶和36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我市以筆電為代表的加工貿易飛速增長,對外貿易發力加速。前三季度,全市非公經濟實現出口交貨值2849億元,同比增長47%。
“一攬子利好政策激活了創業創新活力,有力地推動了我市非公經濟發展。”市中小企業局運行處有關負責人稱,今年以來,中央和市里高度重視中小微企業發展,國務院常務會議議題多次涉及中小企業發展。而我市以中小微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導向,尋求解決措施,并將其納入全市專項改革之一,著力完善小微企業扶持機制。在市政府出臺的《重慶市完善小微企業扶持機制實施方案》中,就圍繞“放開、引導、減負、解難”,出臺了5個方面16條政策。針對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我市通過擔保機構支持、創業扶持貸款、建立銀行貸款風險補償資金等渠道予以解決。針對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場所不足的問題,則倡導“集聚發展”,通過建立樓宇產業園的方式予以解決,并配套出臺了一攬子優惠政策。前三季度,全市中小微企業達到46.8萬戶,較去年末增加7萬戶,超過去年全年增量。
據國家工信部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監測平臺千余戶監測企業數據顯示,目前我市監測企業下行壓力略有緩解,企業運行穩健。而我市多部門貫徹《重慶市完善小微企業扶持機制實施方案》,陸續出臺了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系列配套文件,必將有力推動我市非公經濟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