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10月22日電 (記者張桂林)劃分功能區域,明確功能定位,并據此優化產業布局,實施差異化財稅、土地、環保、干部考核等政策……近年來,重慶轉變發展理念,按照“五位一體”布局,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通過全市范圍內資源優化配置、高效利用,有力推動區域間、城鄉間統籌協調發展。
明確區域功能定位 避免同質化發展
重慶區域間、城鄉間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發展現狀和發展潛力等差異很大,隨著經濟社會形勢變化,各區縣功能定位不明確、無序競爭、同質化發展等問題凸顯。
去年9月,重慶市綜合考慮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等因素,將全市38個區縣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明確功能定位,配套相關政策,引導各區縣不唯GDP無序競爭、同質化發展,而是區域差異發展、協調發展和聯動發展,從而實現全市一體化科學發展。
包括渝中等重慶主城核心區在內的都市功能核心區,被定位為重慶金融創新、現代服務業和歷史文化中心;集中一批重點開發開放平臺的都市功能拓展區,將集中體現國家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力和服務影響力;環繞重慶主城的城市發展新區,定位為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主戰場”;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則突出“大生態區”功能。“通過劃分功能區域,明確功能定位,為區縣特色發展、差異發展指明了方向。”重慶市發改委主任沈曉鐘說。
完善配套政策 推動資源優化配置
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完善保障措施是關鍵。重慶陸續出臺產業、財政、環保、土地、人口轉移等配套政策,推動市場化要素資源按效率配置、公共服務資源按功能配置。
沈曉鐘介紹,首先,產業布局不再搞“齊步走”,而是按區域功能定位進行優化。另外,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環境安全要求等,對不同區域設定各有側重的產業“禁投清單”。
其次,實行分類指導的財政政策。對兩大生態區“不取多予”,綜合扶持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扶貧、生態建設等;對城市發展新區,支持完善重大基礎設施、打造產業集群、推進新型城鎮化;對都市功能拓展區和都市功能核心區,則重點支持現代服務業發展和城市功能完善。
與此同時,按照“功能導向”優化政績考核“指揮棒”。對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側重考核經濟發展貢獻度;對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側重考核城鄉建設、生態保護和民生事業。
統籌協調、轉型發展態勢顯現
重慶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實施一年多來,各區域板塊快慢有序,在差異化中轉型協調發展的態勢日益顯現。
作為重慶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主戰場”的城市發展新區,在政策引導、市場撬動下,投資、產業快速聚集,一躍成為“穩增長”的重要引擎。今年上半年,這一區域的工業投資超過全市“半壁江山”。
都市功能拓展區則加快向“先進制造業集聚區”邁進,產業引領力快速提升。走進兩江新區,西部航空產業高地正在崛起,高端電子、軌道交通、機器人等一批百億、千億級先進制造集群漸成規模。都市功能核心區加快疏解傳統商貿、居住功能,近年增速雖“降檔”,但通過充分發揮金融、信息、人才等高端要素密集優勢,打造“升級版”的現代服務業,總部經濟、跨境電商、跨境結算、保稅商品展示交易等風生水起。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則突出“面上保護、點上開發”,對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發出“禁令”,傳統工業減速,生態農業、循環工業、特色旅游等生態經濟、綠色經濟提速發展。
目前,重慶正主動對接國家區域發展新布局,進一步完善、優化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配套政策體系,在更高層次上促進全市科學發展、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