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市衛計委發布通報稱,截至11月10日,全市已累計完成1498個撤并村衛生室建設。預計到年底,這一數字將達到1619個,超額完成今年的建設任務。
2606個撤并村衛生室建設已完成過半
“衛生室就在家門口,看病方便多了。”11月16日上午,在忠縣復興鎮天子村汪高衛生室,正在輸液的63歲村民吳緒玖說,衛生室現在離他家只有5分鐘路程。放在以前,要走一個多小時才看得上病。吳緒玖享受到的便利也正是撤并村衛生室建設給村民們帶來的實惠。
天子村是由原來的雙寨村和羊鳴村合并而成的,村衛生室原來只有一個,設在羊鳴村,雙寨村的村民要想看病,就得走上一兩個小時。
這樣的情況直到今年6月汪高衛生室建成才改觀,新衛生室的條件也好了很多。原來的衛生室設在村醫家里,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里,連張病床都沒有,輸液只能坐在板凳上;新衛生室不僅面積是原來的四倍,還分為獨立的診斷室、治療室、藥房等,基本能滿足附近1300人就近就醫的需求。
事實上,汪高衛生室只是我市撤并村衛生室建設的一個縮影。
去年,我市將2606個撤并村衛生室建設納入民生實事內容,村民步行30分鐘即可就醫。截至今年11月10日,全市已累計完成1498個撤并村衛生室建設,占總任務的57.48%;預計到今年底完成1619個,占總任務62.13%;而明年底,將全部完成撤并村衛生室建設。
5個渠道補助,平均每名鄉村醫生每年約2萬元
舞臺搭好,得有人唱戲。鄉村醫生是農村衛生服務網絡的網底,但是工作條件差、待遇低、任務重、人才難以留住,對此該怎么辦?
“在撤并村衛生室建設過程中,我們給每個衛生室調配了村醫,目前平均每個行政村約有3名醫生。”市衛計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待遇方面,通過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鄉村醫生專項補助、一般診療費補助、基本藥物制度補助、村衛生室運行補助等5個渠道對鄉村醫生進行補助,平均每人每年補助約2萬元。
在豐都縣三合街道鹿鳴巖村衛生室,28歲的村醫隆波就心甘情愿地留了下來:“畢業后有不少人勸我轉行,但現在村醫待遇越來越好了,又能給鄉親們解除病痛,為啥要走?!”
記者了解到,九龍坡區、萬盛經開區等地完善了養老政策并建立村醫退出機制,為退休村醫發放補助。
三年內村醫全部輪訓一遍
除了讓農村居民有地方看病,更重要的是讓群眾看得好病,而這就得提高村醫的醫療技術水平。
市衛計委透露,已經籌集資金將在三年內把2606個村衛生室的村醫全部輪訓一遍,重點加強急診、轉診、常見病等基礎培訓,并利用遠程教育、鄉鎮衛生院鄉村醫生例會制等多種形式,加大日常培訓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