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樂豪院士 重慶晨報見習記者 雷鍵 攝
《星際穿越》小影迷向專家提了不少“燒腦”問題。 重慶晨報記者許恢毅 攝
《星際穿越》故事簡介>
未來的地球氣候環境急劇惡化,人類難以生存,主人公庫珀等人被選中參與一項拯救人類的計劃,以在星際間尋找適合人類移民的星球。而在這個沒有歸期的穿越時空的旅程中,庫珀始終割舍不下與兒女之間的親情。
昨天,市民顧先生在朋友圈中感嘆:“看個片花就死了那么多腦細胞,作罷。”顧先生為何如此感嘆,全因近日上映的電影《星際穿越》。
翻看最近的朋友圈和微博,“蟲洞”、“黑洞”、“多維空間”這些冷僻的物理名詞不經意間成了網絡熱詞,這一切,也都源于讓人“腦洞大開”的電影《星際穿越》。
《星際穿越》怎么了?《星際穿越》你看了嗎?你看懂了嗎?不管你看沒看過,今天,我們不妨在“星際”中,和普通市民以及專家院士再穿越一回。
門道派
要看懂須具備三個條件
“這其實是披著科幻外衣的家庭溫情片。”一位網友在看了《星際穿越》后發出了自己的感慨。不過,這個聲音很快淹沒在一大片科幻迷的狂歡之中。
輕敲鍵盤,你會發現各種版本的觀影指導貼。網友“比歲月含蓄”總結說,要想看懂該片,至少得滿足三個條件:“第一,需要普及一下基本的天文知識和物理知識;第二,觀眾是想經歷一次模擬穿越蟲洞和黑洞的科幻迷;第三,從小就喜歡看美國探索頻道的科學天文紀錄片,或在某個夏日仰望星空時陷入過對地球、人類與宇宙的沉思。”
聽著是不是有點兒膽寒?而這頂多算是入門條件,有網友甚至推薦觀影前先讀讀霍金的《時間簡史》等物理學著作。
在一家創意廣告公司上班的羅顯說,上周末,他原準備和女友去看《星際穿越》,但他最終和女友選擇了其他的片子,“免得在電影院里睡著了。”
熱鬧派
片子看不懂但是很好看
盡管《星際穿越》在朋友圈中引發了那么多“嚴肅”討論,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市民抱著輕松的態度欣賞這部影片。
“為了能夠看懂《星際穿越》中的‘燒腦’理論,特地多復習了幾遍物理課本,老師再也不用擔心物理成績不好了。”高二學生程川渝說,看完影片,他興奮地與物理老師就片中的各種物理理論討論了半天,“興奮了好久。”
黃先生說,影片的效果震撼,男主人公和女兒間的父女情感人,因此雖然片子“不好懂”,但“很好看”。“其實影片涉及的觀點不能細究,影片只是影片,不能當成科學知識來細細琢磨。”
同時,也有不少業內人士呼吁,“文藝青年”千萬別中了“理工宅男”的“圈套”。他們說,只要看得懂《哆啦A夢》,就能明白《星際穿越》。
反思派
國內導演應從中反思
當然,《星際穿越》雖然看上去理論高深莫測,但還是被觀眾揪出了多達15處差錯,甚至有觀眾向擔任該片顧問的物理學家基普·索恩“叫板”,指出了片中違背物理常識的不科學之處。
除了糾結于影片內容本身的網友外,還有一些眼光更“長遠”的網友甚至借影片來反思國內的電影制作和教育問題。有一位網友稱,無論影片有多少科學硬傷,其反映的對科學和外太空的探索都值得國內導演學習反思。
小學生
星際穿越航天員怎樣生活
原中國航天員中心研究員吳國興在講座上 遭遇《星際穿越》小影迷提問
重慶晨報訊 記者 黃曄 實習生 陳秀石昨日,原中國航天員中心研究員,長期從事航天科研和航天員訓練工作的老專家吳國興,來到巴南區民主新街小學,給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航天課。講座上,吳老遭遇了《星際穿越》小影迷的諸多腦洞大開的問題。
宇宙一時地球七年?
影片中的主人公離開地球到外星球執行任務,回來時年幼的女兒比他的年紀還大,小影迷對“宇宙一時,地球七年”的情節心存疑惑,講座上向吳國興提問,“太空時間跟地球時間有區別嗎?時間膨脹是真的嗎?”
“電影虛構的是一個銀河系之外的黑洞,距離地球100億光年。眾所周知,一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走一年時間的距離。人類發射的旅行者號飛了30多年才勉強飛到太陽系的邊緣,而太陽系的直徑也只有0.003光年。現代物理學的假設是任何物體的飛行速度都不可能超過真空光速,所以這個地方是人類所不及的。”吳國興說,航天員上天后不是越來越年輕,事實上跟電影的情節相反,一位30歲的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待上半年,重返地球,他的身體機能相當于80歲的老人。
人體可進行冷凍休眠?
對航天員的生活,小學生也很好奇。電影中,他們看到宇航員睡在一個裝滿水的大柜子里,自己設定好醒來的時間,于是有人問,航天員在太空上是睡冷凍艙嗎?
吳國興介紹了真實的航天員太空生活。“在太空中睡覺,并沒有床這個概念,哪兒都可以睡。但是為了保證睡眠質量,航天員用的特制睡袋是將一個帶有拉鏈的薄袋固定在一塊硬墊上。晚上睡覺時就鉆進睡袋里。”
在電影中出現的場景,是一項“低溫冷凍休眠”的研究,“這是今后解決宇航員長時間太空旅行問題的一個發展方向。比如今后人類要到火星上,最短也要花1年的時間,就有可能采用冷凍休眠進行深度睡眠,以停止人體的新陳代謝。”
院士專家
《星際穿越》有真實的一面
院士專家校園行啟動,龍樂豪院士講“飛天”奧秘
重慶晨報訊 記者 雍黎我國10年內可以實現載人登月。昨日,“航天連著你和我——院士專家校園行”活動啟動,我國著名航天技術專家、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來到西南大學附屬中學進行了首場報告會,與1000多名師生分享了他與共和國航天事業的故事。
大家熟悉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龍樂豪是總體主任設計師。從將我國首顆衛星東方紅送上太空,到“嫦娥”登月都有他的功勞。“從技術上說,中國人登月預計10年內就能實現。”龍樂豪說,嫦娥五號將于2017年左右發射,完成探月工程的重大跨越——帶回月球樣品。
龍樂豪說,我國將在2018年進行火星探測并實現發射“一箭三器”——火星環繞探測器、火星著陸探測器及火星巡視探測器,以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
現在非常火的科幻電影《星際穿越》,讓許多青年人對浩瀚太空產生了無限興趣,龍樂豪說:“科幻電影有真實的一面,如果能激發青少年對這方面的興趣更好。青少年可以從中學習到一些科學知識,如果發現了錯誤能夠自己去了解評判,也是得到了這方面的學習。”
據悉,由市科協、市教委聯合舉辦的“院士專家校園行”活動,18—21日在我市舉行,6位院士專家將深入我市30所中小學和高校,開展“航天連著你和我”專題科普報告會。
6位院士、專家分別是著名航天技術專家、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中國宇航學會《太空探索》雜志社原社長、主編,資深航天科普作家田如森;中國科學院空間與應用研究中心研究員潘厚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第一任大隊長申行運;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原中國航天員中心研究員吳國興。
相關新聞>
搞法學的博士跨界 發明手機支付專利
搞法學的博士跨界來搞高科技發明,搞出來的手機安全支付還真的不錯。昨日,第八中國專利周走進重慶郵電大學,80后的法學博士趙長江的發明已進入國際專利申請階段。
“我們開發的這個產品,是讓手機支付更加安全、準確、快捷。”昨日上午,在重慶郵電大學會議室內,趙長江為大家講解自己的項目。趙長江從事法學研究和教學,專長是網絡證據收集與保全研究。“我這個項目是基于線下手機支付的,今后,市民到超市里購物掃一下商品就可以結賬,項目的核心就是保證手機支付過程的安全、準確、快捷。”
重慶郵電大學副校長劉宴兵稱,在專利方面,該校在3G到5G通信技術領域申請發明專利100余項,工業以太網、工業無線技術和無線傳感器網絡方面擁有國際認可的核心技術和數十項專利,形成了專利保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