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倜
王邦倜從法國帶回印染標本集
王邦倜的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證
近日,銅梁區黨史辦工作人員張國良在收集整理本地名人材料的過程中了解到,1920年同鄧小平一同旅歐留學的重慶學子王邦倜,是目前全國僅存的一張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證的主人,他從法國帶回來了一本有400多個標本的印染標本集,并運用在法國所學的專業知識在銅梁建立了該地第一家印染廠。
與偉人同期留法
團證成一級文物
“王邦倜是銅梁人,中學畢業后,考入重慶留法預備學校,1920年同鄧小平等84名學員一起,從朝天門乘船,前往法國留學5年?!睆垏寄贸鲆粡堓d有當年留法學子名單的報紙復印件,上面有鄧希賢(鄧小平當時的名字)和王邦倜的名字。
據了解,1921年底,在法國北方避居的趙世炎通過書信,與在法國、德國和比利時的周恩來、李維漢、劉伯堅、王若飛、傅種等秘密聯系,商量組建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2年6月,旅歐青年中的共產主義組織誕生。1923年,在旅歐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周恩來被選為書記,鄧小平也進入了領導班子。中共旅歐支部目前留下的相關文件十分稀少,這張團證是目前全國發現的唯一一張。
王邦倜1969年去世后,他的兒子將團證原件捐給了重慶市博物館。1995年,經過數個國家級專家鑒定,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它記載了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的這段歷史。
從法國帶來文明
出門隨身帶手帕
在銅梁區黨史辦,重慶晚報記者見到了王邦倜的孫子王國橋、外孫劉新德?!盃敔敿依镌诋數匾菜闶谴髴羧思?,有田有地,但是爺爺有文化,思想新潮,中學畢業后一心想留學學知識。在中學畢業后,聽從父母之命回家成婚,生下第一個兒子后,他就去讀預備學校,準備留學了?!蓖鯂鴺蛘f,爺爺育有6子3女,如今只有最后一個兒子健在,住在四川。
“外公去世時,我只有十幾歲,我家的房子挨著外公的院子,所以經常跑進外公的書房亂翻?!眲⑿碌抡f,外公最愛惜自己的書房,平時不讓人進。書柜、床底下、糧柜下全是書,不少都是法文的。文革時期,為了保存這些資料,王邦倜想了個辦法:把支撐蚊帳的竹竿掏空,把一些重要資料和書信塞進去。這樣,這些珍貴的資料才得以保存下來。
“印象中,外公是個很講究的人,他出門一定會帶手帕,從不隨地吐痰,都是吐在手帕上,回家給外婆和媽媽她們洗,所以那時候外公的院子里,經常會掛著一張張方方的手帕。我想,這可能是外公在法國留學養成的習慣。他也經常教育我們,生活中要講文明?!?/p>
辦學開廠當教師
傳先進思想文化
劉新德向重慶晚報記者展示了一本印染標本集,里面收錄了400多種印染小樣。標本集的封面已有些殘破,打開里面,每頁都是統一的格式:每頁都分為兩部分,左邊是各種印染花樣,右邊配有中文和法文,記載印染方法。
張國良說,1925年留法學成歸來后,王邦倜回到了老家銅梁,首先選擇的是教育興國、實業救國的道路。“1926年他自籌資金在銅梁辦起了第一所私立中學———養圣中學,并擔任校長。在辦學理念上,他大力弘揚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進步思想?!?/p>
王邦倜不僅致力于普及先進思想文化,在發展先進科學技術方面,他也在當地發揮了帶頭作用。1928年,王邦倜在銅梁辦起了第一家火力發電廠,當時叫做光明火力發電廠。
1936年,王邦倜創辦了銅梁第一家機械化紡織、印染廠,這些工廠和技術,為當時銅梁及重慶的工業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還先后被武漢、嘉慶、宜賓、樂山等地的紡織行業聘為高級技術顧問,親自指導工人進行技術培訓。
1956年,為發展工業經濟,銅梁興辦絲廠,王邦倜被調到該廠,親自負責機器安裝、調試以及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直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