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世紀70年代 劉傳熙黑白照片后期制作的油彩照片
上世紀80年代 劉傳熙的黑白照片后期制作成水彩照片
本世紀 近年劉傳熙的彩照 本組圖片由記者 龍在全 翻拍
記者 韓政
實習生 羅賢為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今,信息技術(shù)飛速發(fā)展,一張普通的人物數(shù)碼照片,通過專用軟件,就能將人的容貌P得美輪美奐。其實,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沒有彩色膠卷、沒有IT產(chǎn)業(yè)的情況下,也能靠手工P出彩色照。12月3日,重慶攝影行業(yè)協(xié)會秘書長簡國柱拿出了他珍藏多年的老照片,講述了那個年代在光影世界里,人們對時尚和美的追求。
著色師
將黑白照P成彩照
從學徒到經(jīng)理,今年71歲的簡國柱在留真相館里,工作了41年。“現(xiàn)在的女孩子拍照,都希望攝影師在后期處理時,把自己P得好看一點。殊不知在過去的老照相館師傅手中,這些東西都是雕蟲小技,他們以前給人拍照,一樣要P。”簡國柱指著相冊里幾張愛人劉傳熙的彩色照片說:“這幾張都是手工P出來的,看上去是不是跟現(xiàn)在的彩照差不多!”簡國柱向記者介紹,那時照相館里有專門的著色師,顧客提出要彩照的要求后,著色師手工會將洗出來的黑白照片,一點一點地上成彩色。
“給黑白照片上色,那是件很不容易的活兒。”簡國柱介紹說,人物的臉部及服裝是上色的主要部位,上色步驟很復雜,先要將影像漂洗成棕色調(diào),讓它看上去略顯紅色,這是為了上色后照片不顯得太濃艷。著色最主要的工具是棉花棒和狼毫筆,這是個細活,非常考驗耐心與技術(shù),大面積的顏色可以用棉花棒推開,而細致的發(fā)梢則需要耐心描畫,稍有分心,就可能破壞畫面的美感。因為是后期上色,所以衣服的顏色還可由顧客挑選。
將黑白照片手工P成彩色照片,價格差不多是原來的兩倍,并非普通家庭能消費得起”,算得上是一件“奢侈品”。劉阿姨說,那時自己的工資一個月30多元,這張6寸黑白照片,花了1元多,相當于一家四口人一天的生活費,而著色師也P了一天,才將照片上好色。
修正工
能修去臉上斑點
那些黑白照片年代,P照片的技術(shù)不止著色一種。簡國柱說,還有修底片,如果一個人臉上疤痕、斑點、皺紋,相館里的修正工就用一只削得尖尖的鉛筆,在底片上修改,用鉛粉覆蓋疤痕、斑點、皺紋等淺色部分,等照片洗出來后,這些疤痕、斑點、皺紋都會神奇消失,好看多了!
“這是一個很費眼睛的工作。”簡國柱說,修正工基本上每天都得盯著底片,小心翼翼地在上面修正,就像微雕一樣精細。
以前P照靠攝影技術(shù)
如今電腦P照多失真
隨著彩色膠卷的普及和數(shù)碼攝影的興起,著色師、修正工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回顧過去留真相館里美麗、好看的標準,簡國柱說,同樣是P照片,過去包括了前期合理的燈光運用,后期人工在照片或底片上處理,但不失真。如今運用電腦技術(shù),雖然將人P得十分漂亮,但P得認不出,失去了本真。
在這里,讓我們對比過去留真P成彩照的人物肖像,我們是否會有一種思考:攝影在這個時代,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