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重慶的蹇義墓被盜,考古專家幫你揭開古墓重重機關
《鬼吹燈》中的流沙積石
暗藏重慶古墓中
▲重慶崖墓墓門防盜石板
近日,位于重慶北部新區高新園大竹林鎮的明代五朝重臣蹇義墓被挖出5米深盜洞,所幸尚未盜走墓內物品,也未對墓葬形成重大毀壞。據目擊者介紹,洞底沒有被挖穿,可能是因為挖到水而作罷。目前,蹇義家族墓的保護方案已獲批準,將在原址上修建公園。
暗弩、頂門石、流沙積石……這些在《鬼吹燈》、《盜墓筆記》等小說中描述的重重機關真的存在嗎?近日,重慶晚報記者采訪了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隊員范鵬。
>>流沙積石
“在中國古代墓葬保護中,人們會從設置墓葬的防盜體制和巧妙運用埋葬方法這兩個方面對墓葬進行保護。”范鵬說。
流沙墓是盜墓賊最為頭疼和害怕的墓冢類型之一。范鵬說,積沙這種做法是在置放了棺槨的墓室內厚厚地填埋沙子。因為沙子堆在一起,結構松散,盜墓賊在上面挖出深洞來幾無可能。即便挖出洞來鉆進去,也會因為沙子形成流體塌陷狀,流到洞里帶動石頭塌方,瞬時將人埋葬。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在深約15米的墓坑中,就用了1800多立方米的沙石。
范鵬說,2008年,在渝北區洛磧鎮,一座距今2300年的巴國巖坑豎穴大墓被發現,大量珍貴文物面世,絕大部分均系巴渝首見。經過考古研究,這個古墓能保持完好,就是因為裝有流沙積石的機關。該墓棺槨上方6米和側面數十厘米全是細沙,盜墓者打洞進入棺槨時,上面細沙隨之垮塌,將其掩埋。而且在機關里,選取的都是棱角分明的石塊,具有不小殺傷力。
>>頂門石
“在皇陵中比較常見的就是頂門石?!狈儿i說,在墓穴的石門后,置放古稱“自來石”的頂門石,這種頂門器漢代就已發明,有石質和銅質兩種。到了明代,頂門石更加精巧。送殯的人最后關閉墓門時,將石條倚立于兩門內對縫間的地下淺槽內。人走出后,石條隨著石門的關閉慢慢傾斜,待石門完全關閉,石條也隨之滑向兩扇門的中央,石條上端頂住門內凸起部分,門外就無法再推開石門。
在地宮封閉的時候,又要把頂門石擺正位置,又要把地宮券門不留縫隙的封死實在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所以一般帝陵券門沒有完全封死,而是在兩扇券門的中間留出一條縫隙。
據了解,定陵地宮的頂門石,就是考古工作者利用這條縫隙讓考古工具從門縫之間鉆過去打開的。
>>以石封堵
最著名的做法是王陵塞石,來自曲阜九龍山3號西漢魯恭王墓塞石自銘。用經過加工的大型石塊把道或墓道封堵起來,該墓墓門用19塊長方形的巨石封堵,共4層,每層4至5塊。巨石大小厚薄不一,最大者長2.3、寬1.18、厚0.5米,其中有自銘“王陵塞石廣四尺”。
>>暗弩
小說中,常有探密室暗通道,不小心踩到機關,從四處飛出無數暗弩的情節。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墓主人在修建陵墓時就開始嘗試設置一些防盜墓裝置。暗弩同弓的發射原理是相同的,但比弓箭射得遠,殺傷力強,并克服了拉弓時體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點。如果有人闖入墓穴,一旦碰上觸發暗弩的機關,就會遭到致命攻擊。
據了解,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三峽大考古中,曾經在豐都一座漢代大墓里發現過弩的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