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華網(wǎng)重慶頻道12月29日電(記者陶玉蓮)2014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藝座談會召開,開啟了文化建設的新局面。這一年,歷來憑著火鍋、美女著稱的重慶在文化建設上也捷報頻傳,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碩果。
8月 李元勝憑詩集《無限事》獲魯迅文學詩歌獎
“有一個家伙,他1981年走進了詩歌。時光流逝,帶走了他太多的似水流年,唯一沒帶走的,是他對詩歌的態(tài)度。”李元勝在其獲獎詩集《無限事》的詩會上曾這樣表述。
8月,在大家津津有味地觀賞作家方芳與詩人柳忠秧的唇槍舌戰(zhàn)時,重慶詩人李元勝低調(diào)地捧回了自己的魯迅文學獎獎杯。“我的詩歌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人精神史’,在日常生活中尋找題材。”
寫了30余年詩歌,此次獲魯迅文學獎的詩集《無限事》是李元勝多年來的詩歌精選。從“青春時期的情感豐富、天馬行空”到“中年時在感性與理性交織中對時光反復回旋的提煉”,詩意脈絡中更可看出一個男人在時光淬煉下的冷靜與睿智的力量。
9月 余紀為重慶捧回首只“金雞”
第23屆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上,重慶市電影家協(xié)會主席余紀以學術論文《國家意志與少數(shù)民族電影——周恩來處理事件研究》斬獲中國電影金雞獎理論評論獎二等獎。
金雞獎理論評論獎是從近兩年內(nèi)公開發(fā)表的學術文章中評選,余紀表示,該獎項的主要標準是政治導向正確、學術含量高。此次獲獎的長篇論文捋清了1950年我國第一部少數(shù)民族題材電影《內(nèi)蒙春光》引起的一場政治風波的來龍去脈。上海交大李亦中教授稱其:“是國內(nèi)電影學領域多年未見的力作,代表了當代中國電影史學研究的頂尖水平。
10月 劉靚靚凌淋雙雙斬獲中國曲藝牡丹獎
去年,在習近平主席出訪俄羅斯時,重慶清音傳人劉靚靚在“俄羅斯中國旅游年”開幕式主題晚會中一展四川清音風姿,贏得無數(shù)喝彩。今年的牡丹獎評選比賽上,一曲《花園跑馬》將清音數(shù)板、哈哈腔、打得等技巧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女將騎馬射箭的英姿在劉靚靚表演下令人浮想聯(lián)翩。
唱了20年清音,劉靚靚深刻體會到曲藝這門小眾藝術的不易,去年的表演是曲藝首次隨領導人出訪,為表彰她,牡丹獎專門設了“表演特別獎”予以鼓勵。
說到凌淋,重慶市民都很熟悉,著名笑星,演過多部諧劇、小品,還常常在電視電影里出現(xiàn)。凌淋的父親凌宗魁也是著名諧劇演員,2000年獲得首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相隔14年,父子雙雙獲得牡丹獎,一時傳為曲壇佳話。
11月 彭偉《而立之年》繼羅中立之后震撼畫壇
上個世紀80年代初,重慶畫家羅中立以一幅油畫《父親》樹立了中國畫壇的一面旗幟,勤勞、樸實、善良、貧窮的老農(nóng)形象成為一代人的記憶。沉寂了二十多年的重慶畫壇,再次以青年畫家彭偉的版畫《三十而立》震撼了業(yè)內(nèi)人士,斬獲全國美術作品展金獎。
《三十而立》以一個一頭卷發(fā)、鼻梁架著黑框眼鏡、眼神透著深邃與自信的形象展示到世人眼前。其健康、陽光、積極的模樣恰巧代表了當今“80后”的新形象,專家打趣地稱《三十而立》人物畫像恰巧是《父親》的“兒子”,是兩代中國人的寫照。
有哲人說過,十年發(fā)展比經(jīng)濟,五十年發(fā)展比制度,一百年發(fā)展比的則是文化。正如美國著名學者托夫勒所說:“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會出現(xiàn)經(jīng)濟繁榮,而哪里出現(xiàn)經(jīng)濟繁榮,文化就更快地向那里轉(zhuǎn)移。” 文化的繁榮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繁榮的重要標志。
2014年,“中國最具文化軟實力城市”評選,重慶入選,36名重慶美女聯(lián)合打造的“重慶火鍋天下宴博物館”獲“2014中國最具文化軟實力品牌”。經(jīng)濟社會飛速發(fā)展,文化也不甘落后。正如重慶市文聯(lián)主席楊礦所說,2014年的重慶,是文化尤為熱鬧的一年。這一年,許多人都在感嘆著“時間去哪兒了”,重慶文化卻用實際成績迎來了久違的文化繁榮;這一年,大家都在哼唱著“小蘋果”,甚至占領了壩壩舞市場時,重慶人正為了把自己的文化推向全國“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