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市委四屆六次全會精神系列評論之八
本報評論員
在宏觀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一個地區仍然能保持高速增長,其動力一定來自于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換言之,推動經濟馬車前行的,是經濟體內在的質量與效益,而非簡單的要素投入。
重慶的實踐,就印證了上述規律。去年,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下,我市GDP增幅繼續位于全國前列,“四個結構”的優化功不可沒。從動力結構上看,固定資產投資、社零總額、進出口總額均保持全國前列,“三駕馬車”協力并進。從產業結構上看,第三產業比重穩中略升,金融業增加值比重有較大幅度提升。從投資結構上看,工商產業占半數左右,基礎設施和房地產各占1/4左右,三大板塊更趨合理。從效益結構上看,企業利潤、居民收入和財政收入同步向好。
今年,世界經濟和國內經濟依然充滿不確定性,我市要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必須沿著既有的發展路徑,持續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深入推進經濟結構的優化,不斷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要以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來引導生產力布局優化和經濟結構調整。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實施以來,我市相繼出臺并完善了產業布局、財政扶持、考核評價等配套措施,全市特色差異發展、聯動協同發展、資源優化配置的機制初步形成。我們需進一步優化土地、城鎮、產業、人口等布局,堅持產業跟著功能走、人口跟著產業走、建設用地跟著產業和人口走,強化產業化的基礎設施、要素配置、財政金融等支撐,促進城鎮建設、產業發展、人口梯度轉移和公共服務相互協調。同時,要有針對性地解決好各區域在基礎設施、資源要素、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薄弱環節,夯實全市一體發展、聯動發展的基礎。要有進有退、有促有扶,既發揮好引導性措施,又嚴格約束性手段,推動產業錯位發展、差異發展,打造一批有特色、有效益的優勢產業集群。
要通過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轉型升級。把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全市發展大局的突出位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著力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更加注重協同創新,加大重大前沿和應用技術研發力度,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同時要積極創新管理模式、商業模式和市場營銷模式,推動產業向高端化、集群化、規模化發展,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產品市場占有率,把科技創新的潛力充分釋放出來,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一定可以不斷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進一步提升我市的經濟質量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