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這輛“馬車”加快步伐的同時,我市投資結構、消費結構也在持續優化。
在全國投資逐季下行背景下,我市投資增速一直保持在18%左右。其中,汽車、電子、通用裝備等產業投資增長40%以上。投資體制改革釋放活力,融資主體結構進一步多元化,財政性資金占比不到10%,私營個體、港澳臺、外商投資快速增長,截至去年10月,社會民間投資占比達到57%,提高4.3個百分點。
城市消費加快升級,去年1—11月,汽車、家具、通訊器材類消費分別增長26.3%、21.7%、31.9%;農村消費繼續升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保持平穩增長。
所有制結構優化
中小微企業快速增長
去年12月23日,重慶江北區行政審批大廳二樓工商登記窗口前人頭攢動,門庭若市。“自當年改革以來,每天都是這么多人。”工作人員婁安華告訴記者。
婁安華所說的改革,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工商登記制度改革;二是我市進一步促進小微企業發展的改革。
這兩項改革進一步降低了創業的門檻,我市中小微企業數量快速增長。去年1—11月,全市新登記企業9.04萬戶、注冊資本3362.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52%和113.33%,創同期歷史新高。全市市場主體總量位居四個直轄市第一,達到169.1萬戶,比去年底增長10.36%。
與此同時,國有投資和國有工業產值比重卻雙雙下降。去年1—10月,國有投資比重為36%,同比降低4.2個百分點。私營個體投資、外商投資和其他投資比重同比提高1.8個、0.6個、2.3個百分點。但市屬國有重點企業的經濟效益卻穩步提升,利潤增長26%。
大企業的引領作用也不斷增強。去年前10月,我市“雙百”企業(100戶重點工業企業和100戶成長型企業)累計實現產值7401.7億元,增長15.8%,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67.4%,支撐作用進一步顯現。長安福特、長安股份、廣達、英業達、仁寶、國信通等百億級企業增勢迅猛,成為支撐全市工業增長的中流砥柱,領軍、帶動、輻射作用突出。
區域結構優化
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步入新境界
2014年國慶長假,五彩繽紛、綠意盎然的紅池壩著實又“火”了一把。
數千游客從主城出發,經奉溪高速便可融入高山草場的懷抱。游客在品味生態旅程的同時,掏出來的卻是“真金白銀”。開農家樂的丁書香告訴記者,僅今年夏天,她的農家樂就接待了5000余人次,丁書香也因此收入了8萬多元。
400公里外的渝北區,卻是走的另一條發展路子。
去年,渝北區全力推進臨空都市區建設,以臨空創新經濟走廊、仙桃大數據谷、重慶國際物流分撥中心三大平臺為載體,大力發展小批量、多品種、高附加值、對物流成本不敏感、交貨期短的臨空特色產業。
去年12月8日,渝北區集中簽約34個項目,合同總投資415億元。這些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預計年產值3000億元,年稅收60億元。
“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步入新境界,市域整體功能最大化發展機制基本形成。”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1—9月,都市功能核心區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1%,比全市高0.5個點,在各功能區中增速最快。
都市功能拓展區產城融合有序推進,去年1—9月,GDP同比增長12.5%,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約15.1%。城市發展新區工業領跑,城市擴容,去年1—9月工業增長12.5%。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吸納人口能力明顯增強。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招商引資主要投向農業、清潔能源和旅游業開發,去年1—9月渝東北和渝東南分別接待游客3386萬人次和3284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13.7%和14.4%,為全市增速最快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