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秀湖公園。 記者 魏中元 攝
你知道嗎,千年古城璧山最初叫“壁山”?它是為什么、又是在什么時候改為“璧山”的?
據傳,明朝第二代皇帝朱允炆逃出南京后隱居在璧山,這事是真是假?
答案,就隱藏在位于璧山城區的秀湖公園中。
1 秀湖公園因郭沫若而得名
秀湖公園因何得名?這與郭沫若先生贊譽璧山“黛山秀湖”有關。它占地1500畝,山環水繞,500畝湖水納盡天光山色。園內亭、臺、閣、樓、院、牌坊、雕刻、壁畫應有盡有,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千年璧山獨特的人文自然風景。
在園內,沿湖而建的幾組浮雕細致精美,其中一組“張本筑城”的石刻,記載了元朝承化19年間,作為恢復建制后的璧山首任官吏——張本筑城、修街、建學、立廟,造福一方百姓的故事。
璧山當時叫做“壁山”。古書《元和志》、《寰宇記》記載:“縣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險峻,東南二面稍平,土人號為‘重壁山’,因以名縣。”壁山的得名也因此而來。
但為什么“壁山”后來又變成“璧山”了呢?
璧山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胡正好稱,“壁”字何時改為了“璧”,目前還沒有準確的考證。按照掌握的史料,最早的“璧”字出現在清朝乾隆時期的《璧山縣志》,那時璧山的“璧”已變為了“璧”。至于原因,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因境內“山出白石,明潤如玉”而得名。
2 方形石為何夜夜“出汗”?
在璧山,最令當地人驕傲的就是“古八景”。璧山區政協退休干部鄭啟云介紹,“史料稱,璧山‘古八景’是有排序:覺院夜雨、東林曉鐘、圣燈普照、茅萊仙境、涼傘云遮、金劍晴雪、虎峰馬跡、石泉凝脂。”
如今,璧山的“古八景”部分已不復存在,為了再現這些絢爛景色,璧山將“古八景”雕刻在奇石之上,“搬到”秀湖公園,供市民參觀。
胡正好稱,排名璧山“古八景”首位的“覺院夜雨”,亦稱“金堂夜雨”。相傳,以前在璧山城區中心有座金堂寺(位于現在的璧山區委大樓右邊幾十米處,已毀)。該寺有石砌泉井兩口,井內水位落差終日不變。
據清同治《璧山縣志》記載:“在治西金堂寺殿前,一石方四尺,每夜液出如雨。”其意思是,金堂寺正殿前有一塊長寬各四尺的方形石,夜夜“出汗”,清晨,只見石上水珠晶瑩密布,如同天降了細雨,終年如此。
“現在分析這是一種物理現象。因為這塊石頭很涼,夜里把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了小水珠而引發夜夜‘出汗’的異象。但為什么只有這塊石頭有這樣的奇觀,因為原石已經下落不明而無從得知了。”胡正好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