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實施大開放戰略 逐步邁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開放發展 福州胸襟
——十六大以來福州市實施大開放戰略、發展開放型經濟綜述
核心提示
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福州GDP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2007年超過2000億元,2010年躍上3000億元;
2002年,福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302.83億元,2011年達2720.28億元,是2002年的近9倍;
2002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30.69億元,2011年達1896.77億元,居民消費正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發展型轉變……
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社會事業發展最好,翻開歷年的福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十六大召開以來的10年,一組組枯燥的數據為福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最生動的詮釋。
10年,福州從一個致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沿海城市,漸漸融入國際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大循環中;
10年,福州從一個臨江靠海的秀美小城,逐步向濱江濱海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大步邁進。
10年,福州不斷張開開放發展的廣闊胸襟,積蓄起實施大開放戰略的強大勢能、匯聚了開放型經濟發展的諸多優勢,在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征途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輛車造就一座城。
從2003年3月,我省生產的第一輛轎車——東南菱帥下線上市,到如今的奔馳商務車生產基地、全國單體面積最大的海峽汽車文化廣場。10年來,青口,這個面積不大的投資區,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招商引資速度,在裂變增長中發展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汽車之城。目前,投資區已落戶企業260家,投資總額20億美元,其中汽車配套企業180多家,汽車整車廠2家,2011年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314億元。
青口的成功正是我市大力實施大開放戰略、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的真實演繹。
探索前行 樹立開放的思維理念
作為一座因開放而崛起的沿海城市,福州的對外開放有基礎、有條件、有優勢,如何將其轉化為推動福州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強大力量?10年來,歷屆市委、市政府一直在探索中前行。
讓我們將目光轉向2003年,這是十六大召開后的第一年。在加入WTO的新形勢下,如何推動福州擴大開放、加快發展?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暢通3條戰略通道,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再掀閩江開放潮,推動福州大發展的戰略思路。
2006年,市第九次黨代會,作出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實施“以港興市”戰略、拓展“南北兩翼”,努力構筑產業發展新高地,打造福州經濟發展新增長極的重大決策部署,翻開了福州發展史上嶄新一頁。
2011年,市第十次黨代會,提出要實現新跨越,就要讓福州更“開放”,要有大開放的氣度、作為和環境,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大開放格局。隨即召開的市委十屆二次全會,正式作出實施大開放戰略、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決策部署。
縱觀10年發展歷程,事關福州發展的每一次戰略決策,無不深深刻上“開放”的烙印。10年對外開放戰略的生動實踐,不僅加深了福州與世界的交流,壯大了經濟實力,增強了城市競爭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而且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