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不少學生發現,他們的作業是套餐式的,而且有的作業后面還附上“中等水平完成這些作業需要的時長”供家長和學生參照對比。這些,都是減負之下的新產品。還有,家長也開始學習,怎么來安排孩子多出來的休閑時間,“除了做作業,除了問他‘作業做完了嗎?’,我還可以做什么?”
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誰能給他們足夠的力量?假如他們因為孤獨而堅持不下去,是不是會無奈加入“暗器幫”或“閉關”派?
相關鏈接
第46個人
假設一個班級有50個學生,其中45人到校外輔導班補課了。你的孩子是屬于沒去的5人之一,盡管你明白應該減負,但是面對45人的“主流”,你會是第46個人嗎?問我這個問題的人,身處教育行政部門。我的理解是,跟隨“主流”不難,可不一定是對的;而堅持“對的”,卻是孤獨。
同樣的,我想起了老師們。假如,大部分的老師都在“研發暗器”,你會堅持“苦練內功”嗎?“這個時候,特別需要第三只手,強大的援手幫助他們。”問我問題的人認為,不僅僅是政策,社會在贊賞“有態度之人”的同時,更應給予正能量。
固然,“暗器幫”和“閉關派”都有自己的道理,甚至可以被理解。固然,高考一直在那兒,不曾改變。但是,為什么不給減負一個機會?為什么不能相信減負了照樣能增效?就像套餐式作業(根據每位學生的個性與程度安排不同的作業),在減負之前,老師們不會想到。再比如,與早早完成作業的孩子進行親子交流,培養其美好的心性,讓其感受成長的快樂,進而助益于課業,在減負之前,家長們沒有機會嘗試。
關于一些人因減負而無所適從、甚至焦慮,新浪育兒名博王人平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打了一個比喻:一個人在監獄里關了10年,一放出來,一定會有一些茫然。以前在監獄里的日程是“被安排”好的,現在需要自己做出選擇,對自己負責,難免會有壓力和恐懼。然而,這是一個人走向自由的必經之路。
我還想說,減負并不是放羊、輕松,它希望抵達的應該是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建設一種更科學、更先進、更人性的學習環境。換句話說,只有學生學會高效,老師不斷創新,家長懂得培育,減負才有意義,堅持才有意義。(陳巧恩)
實習編輯:于熙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