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現在部分專家經常為明顯不正確、不公平的現象做辯解并且“死不認錯”。原因就在于他們根本不需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因為他們已經被利益集團獵獲,沒有公眾口碑照樣可以活得非常好。但這類偽專家對公眾的不負責任會導致人們連真專家也一并拋棄。于是,我們社會不但說真話的人少了,相信真話的人更少了。這樣下去,我們將會走向一個沒有公信力的時代。——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鳴
眼下,許多專家學者熱衷介入公共事件,對社會熱點問題發表意見和建議。有人說,專家學者應該具有社會良知,敢于批判,他們介入公共事件的行為值得鼓勵。但也有人質疑,術業有專攻,一些專家學者介入不同領域的公共事件,意見難免偏頗。
專家學者到底應不應該積極介入公共事件?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對2186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0.2%的受訪者對專家學者介入公共事件表示支持,其中16.5%的人表示“非常支持”。此次調查中,“80后”占45.3%,“70后”占35.4%。
63.4%的人認為專家學者應在專業領域發表評論
陜西省西安市某高中教師陳蕭紅近年來對專家的態度轉變很大。她告訴記者,兩三年之前,專家學者在媒體上對社會事件的評論對她影響很大,有時碰到新的社會問題,她還會主動去搜尋相關的專家觀點。然而現在,專家在她的眼中已經變成了“專門騙人家”,對于許多專家的觀點,她不但不信,有時連聽也懶得聽。
“這年頭,部分專家都成了職業的‘辟謠家’。他們越是出來辟謠,老百姓就越不相信他們,結果只會是‘越辟越謠’。”陳蕭紅說。
調查顯示,56.7%的人表示現在自己對社會熱點問題的看法不受專家影響,其中29.6%的人表示自己會直接排斥專家觀點。
對于部分專家及其觀點,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王輝(化名)一直堅持“三不”原則——不聽、不信、不照辦,“現在有些所謂專家實在太離譜兒,評論國際政治的節目中能看到他,討論社會熱點問題的節目中也能看到他,解決家庭糾紛的節目中還能看到他。仔細聽聽就會發現,他們在這些節目中的言論多是一個調調,假話、大話、空話不斷,缺少專業實質內容。”
社會學者艾君告訴記者,近年來許多所謂專家學者不計個人專業知識背景,對各種熱點問題胡說、亂說的現象的確存在。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整個社會有強烈的“唯帽子論”傾向。他舉例,現在許多媒體邀請學者做評論,看重的只是學者的“帽子”有多大,是不是知名教授、研究員。對于所邀請的學者在相關領域是否有知識積累,卻很少過問。
“有些學者涉獵的領域的確比較廣,但是大部分學者之所以被冠以專家的稱號,就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研究深入,觀點深刻。但是,如果超出了他們的專業領域,特別是進入一些專業技術性非常強的新領域,他們的觀點就會喪失一定的科學性與權威性。”艾君說。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鳴也表示,術業有專攻,專家對于自己所評論的問題,就算沒有專門研究,也應該相當熟悉,不能毫無知識背景地隨便亂說。
調查中,63.4%的人認為,專家學者應該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對社會熱點問題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