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嶺南戲曲與全國一樣,在經歷了短暫的黃金復蘇期之后,就迅速遭遇了觀眾銳減的“淡風”與“危機”,據調查,廣州城里真正愿意買票看粵劇的觀眾在3000多人左右。
近日,由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省政協、省文聯聯合在廣州舉辦“嶺南地方戲曲傳承與創新研討會”,與會名家專家為嶺南地方戲曲“把脈”引路。
城市觀眾青年觀眾少
“全國范圍內,嶺南地方戲曲的現狀可能算比較好的。”廣東省文聯原黨組書記、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戲劇家陳中秋說,現在戲曲的老觀眾,首先是沿海一帶農村的農民,還有一片可能是國內少見的繁榮的農村演出市場。另外,嶺南地方戲還擁有廣闊的海外市場。陳中秋說,但是就是城市觀眾、青年觀眾太少。
觀眾多是銀發族
陳中秋說,有同行做過摸底調查,廣州城里真正愿意買票看粵劇的觀眾,也就3000多人左右,即不到廣州總人口的五千分之一。戲曲另一批老觀眾就是許多中老年人,速成“銀發族”。陳中秋說,許多戲曲界的朋友看到劇場里的大批“銀發族”,往往不是充滿欣喜感激之情,反而有悲涼凄楚之感。
城里人很少看戲,年輕人更少看戲,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陳中秋說,喜歡新奇時尚,本來就是年輕人的特點。
在城市里,各種休閑娛樂項目很多,而且花樣翻新,層出不窮。而且,城里的年輕人生活壓力大,競爭壓力大,繁忙浮躁成了生活常態,哪有閑情進劇場啊?加上現在許多家庭視聽設備齊全,互聯網上看什么都方便,何必再花大錢買票進劇場呢?
再造戲曲寫意之美
“粵劇為首的嶺南戲曲,長期處于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通達世界的大港,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形成了開放包容、用于吸納創新的品格。”正因如此,嶺南戲曲在上世紀與“外江班”的競爭中,與電影的競爭中,在由“紅船弟子”到進城進戲院爭取觀眾的競爭中,才能站穩腳跟,贏得觀眾。
“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白駒榮、紅線女、羅品超、羅家寶、陳笑風、陳小漢等一大批家喻戶曉的粵劇名家,他們與潮劇、漢劇、白字、西秦、正字、粵北采茶、山歌、花朝、樂昌花鼓等劇種的藝術家一起,推動了嶺南戲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首先要充分尊重戲曲藝術的古典文化,它在努力追求一種在當下人的文化情懷營造出不同于當代藝術其他形勢的特有品種。”戲劇評論家崔偉認為,戲曲獨領風騷千百年之后的冷漠是必然的,但是它是非常有價值的藝術的軀體,要以客觀的心態來看,“雖然戲曲的現狀不是特別讓人理想,但是并不一定會悲觀,應該看到戲曲藝術寫意表現的優勢,用戲曲擅長的東西和戲曲最有藝術價值的東西服務于當代觀眾。”
粵劇的推廣需政府支持
廣東省劇協副主席,廣東粵劇院院長丁凡一直在一線,最了解現在粵劇要如何去發展,要如何保留什么東西,如何去傳承。他認為,粵劇的推廣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支持。“京劇是中國第一,粵劇世界第一”,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唱粵劇,既然有這個平臺,利用這個平臺就需要政府對我們的支持。
“比如現在粵劇出國,像廣東一年出國的人差不多上千人,粵劇院全年是1080人次,包括港澳臺以及海外,但是這一千多次,99%都是民間的演出,沒有政府行為的。”丁凡說,政府演出行為對外非常重要,這對我們城市的推廣也是一張名片。
戲曲需要明星代言人
丁凡說,不久前廣雅中學校長主動來粵劇院要求幫他們搞一個粵劇青少年基地,他們定期派人到粵劇院來參觀、學習,“這證明不是學生不喜歡,關鍵是怎么去推廣,如果政府有一定的經濟支持,走進校園推廣粵劇,這樣粵劇才能長遠的發展。”
陳中秋認為,戲曲也應向影視、流行音樂學習。多推一些與年輕人年齡相仿的,青春靚麗、聲色藝俱佳的明星演員為代言人,“不要讓他們一提到戲曲,就認為是叔叔伯伯爺爺輩的事。”
廣東省戲劇協會主席倪惠英建議,廣東可以借鑒香港方面的一些經驗,香港的學校每一學年都提供一門藝術課,讓學生去接觸、了解一門藝術。廣東也可以這樣,中小學校一年設置一種藝術教育,比如粵劇、話劇、交響樂、芭蕾舞……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記者李棟)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