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酒大吹“療效”
生產經營者利用“灰色地帶”
在另一家銷售藥酒的攤位上,記者看到一種藥酒,在產品介紹上大玩“概念轉換”。比如,在介紹文字中,該酒先提到某種中藥材具有“抗疲勞”等功效,再列出該藥酒含有這種藥材,然后就在“適宜人群”一欄中宣稱,該酒適宜“易疲勞、體質虛弱、免疫力低下者”。
提醒:
南寧市興寧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有關工作人員介紹,保健酒類的生產必須取得生產許可,經過官方的審批方可生產,其功用是不能標示的。對于“治愈”“療效”等字眼,更是不能用在食品上,哪怕是保健食品的介紹中。
該工作人員介紹道,因為中國文字的豐富性,生產經營者在宣傳上會不擇手段利用法律法規中空白的“灰色地帶”。他說,就如記者在年貨市場上發現的這種保健酒,生產經營者通過“偷換概念”,希望達到暗示其功效的目的,但這在嚴格意義上是不允許的,因此消費者在購買時需要多加留神。
中藥材雖昂貴
卻不當顧客的面切片磨粉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些賣昂貴食材、配料、藥材的攤位,都打出“現場切片磨粉”“不掉包,不換貨”的招牌,攤主們還把磨粉機、切片機都放在柜臺上,讓顧客能看得到。
在另一家賣昂貴食材的攤位,記者則看到了不同的情況。該店所銷售的石斛價格是1.2元/克,鐵皮石斛是2元/克,價格都比承諾“不掉包”的那些攤要便宜一些。一名顧客正在讓攤主稱量100元的鐵皮石斛,付款后讓攤主切片打粉。此時攤主將貨拿到了柜臺下面,蹲在地上隔著帷幕加工起來,而另一名銷售人員則不斷與顧客說話。沒過多久,攤主把加工好的石斛裝入一只厚塑料袋中,遞給了顧客。
離開攤位以后,記者提醒該顧客需要留神掉包,該顧客這才意識到剛剛只顧著聽銷售人員的介紹,而忘了留心查看。
提醒:
年貨市場上,像鐵皮石斛這樣的名貴食材、配料、藥材等并不少見。正因為這些食品大多是散裝的,日期不明,很多顧客又需要商家提供現場加工服務,給商家做手腳留下了可乘之機。在以往的報道中,本報也曾報道過現場加工藥材被玩“鬼手”的新聞。在去年的年貨市場上,記者就采訪過一名購買瑪卡卻被偷換成別的食材的顧客。
除了名貴食材、藥材,像現磨的核桃、杏仁、蓮子、芝麻等堅果類商品,也值得大家特別留意;最重要的,就是要留心商家以次充好及以假充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