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學坡的古民居群落
古宅基本都分上下兩層
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記者 黃靜 梁如雪 實習生 馮政/文 何學俏/圖
核心提示
樹中有房、房中有樹,這是西鄉塘區壇洛鎮東佳村那學坡給所有來到這里的人的第一印象。
走在那學坡,仿佛置身于一個小公園中,不久就將建成的百香果長廊與一旁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傳統民居群相映成趣,戶外供村民休憩的吊床石桌緊挨著垂釣魚塘……近日,記者走進距市區45公里的那學坡,在感受到一種厚重歷史與現代文化相互交織的同時,更切身感受到了該村的蓬勃發展。
古色古香
歷史民居
訴說古老往事
林木包裹中,隱藏著一片“隗寶”。斑駁的墻壁,木雕窗花……“一家8戶,上下4戶,過去都是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置身于那學坡傳統歷史民居群落中,那學坡隊長馬兆勝向記者介紹,屋里一層中間是廳堂,是用于家族祭拜和共同活動的區域;屋里左右兩邊是住房。沿民居上下樓的狹窄樓梯進入住房,依稀可見曾經生活的痕跡,不過目前已經鮮有人住。“村民大都搬進了附近的新房,政府也已經把這些民居編號、掛牌,進行保護性修繕。”馬兆勝說。
77歲的馬憲綱是安吉小學的退休老師,也是目前為數不多仍然居住在老民居的村民之一。“退休了,我就想著回村里住,這里空氣好,而且我從小就在這里長大,有太多難以割舍的情感。”馬憲綱告訴記者,其祖輩原本居住在壇洛鎮佐油坡,從他祖父那一代開始,家里就有4兄弟從家族里分離出來,他家也是其中一支,移居到了那學坡。“當時這些古宅的建設很有講究,都是根據輩份分的。老大在坡的最上面,老二居次,然后是老三、老四左右并列。”
馬憲綱說,他就是在這個屋子里出生的,如今退休了,他跟老伴也“葉落歸根”回到那學坡,過起了悠閑自在的鄉村生活。采訪中,馬憲綱一定要讓記者嘗嘗他在屋前種的楊桃,“我們小時候就喜歡吃這個,特別甜,不信你就吃一個。”馬憲綱邊“炫耀”自己的幸福生活,邊對記者說,村里現在非常干凈整潔,沒人亂扔垃圾,就跟生活在城市里差不多。
其后,馬憲綱自告奮勇當起了記者的“歷史教師”,一路帶領記者參觀了已經編號的13棟民居。他指著其中一間民居的屋梁說,從地面到頂部約10米高,最低處也有1.2-1.4米左右;屋前屋后都裝有透氣窗,可保證整座屋子的采光。“別小看這些透氣窗哦,有很多不同圖案的,比如這家的,畫的就是八角圖案的花紋。”馬憲綱說。
走訪中記者發現,6號民居建于1860年,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是整個民居群中最早建起的一棟。馬憲綱說,這里曾是一個村民的家,上世紀50年代末成為村委辦公室和壯文培訓點。如今在這間民宅中還能看到昔日供臺周邊的精致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