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捐助200噸水泥建成的水泥路為新民村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保潔員也能輕松地踩垃圾車了。
泥路變成水泥路 快速催生“生態村”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唐正芳 李啟瑞 鐘桂發 通訊員 周金有 文/圖
從爛泥路變水泥路,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作用不可小看,它除了改善周邊6000多名群眾出行條件外,還激發了村民下決心改變不良衛生習慣,自身素質隨之提高,社會風氣因此改變……它像酵母,快速催生了一個生態村的形成。這是2月10日記者“新春走基層”走進貴港市港北區根竹鄉新民村所看到的可喜現象。
新民村舊村至六岸原為黃泥路,只能容一輛后驅動車通過,失修多年。村民梁明揚感慨,到處坑坑洼洼,每次拉石灰出去搖晃得厲害,“像跳舞一樣”,顛簸得厲害時還會搖下不少石灰;短短的路程要走半個小時;碰到會車那就更麻煩了,看到前面有車來,趕緊找地方停下來,讓對方車輛先過去。
六岸屯理事會會長韋火明介紹,由于這是條爛泥路,群眾便將垃圾、用過的農藥瓶和廢薄膜隨意丟在路邊的水溝里,五顏六色,十分顯眼。
“這種情況隨著2014年7月1日新民村舊村至六岸水泥路開工建設而慢慢改變。”在新民村掛職了9個年頭的鄉人大主席韋威華說。
新民村是廣西日報傳媒集團“美麗廣西”鄉村建設工作組掛點村屯。去年6月,當廣西日報傳媒集團捐助的200噸水泥拉到新民村委時,激發了當地群眾的修路熱情:村委從各種渠道籌集資金、村民義務投工投勞、無償獻出擴路所需土地,“其中一戶人家讓出了1.1畝的地;鄉政府爭取除了財政補貼35萬元外,其余近40萬元全由村民自愿籌措,特別是致富能手覃厚進、覃厚其、陸協武帶頭捐款3.7萬元,更是極大地激發了村民捐款熱情。”村支書黃瑞光說。
去年9月,這條長1.6公里、寬6米的水泥路建成通車。
梁明揚說:“現在從舊村至六岸五六分鐘就到了。”
“地里種的東西,自行車一馱就可拉到街上去賣,甘蔗、玉米、大米都值錢了。”村民黃守榮說。
……
“水泥路通車后,村委趁熱打鐵,將道路兩邊的水溝進行了‘三面光’,看這水多清!”韋威華指著溝里潺潺流動的水流說。如今新民村在建設生態鄉村方面已建立了一套長效機制:垃圾日清日結,日常保潔規范化;保潔費收繳、管理及使用由屯理事會負責,專款專用,用于支付保潔員工資;督查組每周檢查一次;村里每月評選優秀保潔員和最美家庭戶……六岸屯生態村雛形已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