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貧困地區。政府工作報告向貧困發出宣戰:“持續打好扶貧攻堅戰,深入推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這場硬仗如何打贏?廣西代表委員們紛紛集智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賀州市市委書記趙德明帶來了《關于增設南嶺山區為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建議》,呼吁有關部委提高重視,盡快立項實施,讓南嶺山區貧困區域包括桂湘粵三省(區)7市31個縣(市、區、管理區)的1293萬群眾早日脫貧致富。這一建議在湖南、廣東、廣西三省區全國人大代表中引起強烈反響,截至3月10日,趙德明的建議得到了湖南14位代表、廣東37位代表和廣西15位代表,總計66位代表的簽名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指出,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準抓到位,堅持精準扶貧,倒排工期,算好明細賬,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當前扶貧已進入新的攻堅期,如何實行更科學更有效的扶貧,引起了代表委員們的思考。全國人大代表、自治區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莫小峰指出,目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識別方法和程序是在規模控制的前提下進行,造成相當數量的貧困村、貧困戶由于指標限制無法獲得精準扶貧。她建議國家完善精準扶貧識別工作機制,以2013年工作為基礎,批準貧困村自上而下地開展精準識別。
全國人大代表、田陽縣那滿鎮新立村黨總支部書記羅朝陽告訴記者,我區近年通過建設集中生態移民安置點和廉租房等,加大易地生態移民搬遷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成效,但隨之衍生新的問題,即搬遷出來的群眾無法顧及原來村屯的耕地。他對此感到憂心。經過深入調研,他建議加快土地流轉,吸引社會資本對適宜種植經濟作物的耕地進行綜合連片開發,同時希望國家把群眾丟荒的耕地以退耕還林補助的方式,通過延長年限給予政策扶持。
“要幫助貧困地區群眾提高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就業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打開孩子們通過學習成長、青壯年通過多渠道就業改變命運的扎實通道,堅決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仿佛還回蕩在耳邊。代表委員們認為,既要抓物質扶持、產業開發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硬扶貧”,也要抓教育扶貧、文化扶貧、智力扶貧等看不見、利長遠的“軟扶貧”。“將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農民特別是農民子女培養成有技能、適應城鎮生活、滿足城鎮化需要的人才,成為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的一個理想方式。”
住桂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西區委主委錢學明建議,將連片特困地區初中集中到縣城,將可塑性強的小學畢業生集中到縣城就讀,將職業教育放在市里辦學,形成學習、就業、安家一條龍的脫貧致富模式。
住桂全國政協委員、廣西接力出版社編輯室主任覃文靜通過深入調研發現,民族貧困地區孩子們缺乏閱讀的后遺癥,在作文上普遍表現為:文不從字不順,文章結構、章法混亂;視野狹窄,思維僵化;知識性、常識性錯誤頻出;《語文課程標準》著重訓練的發散思維無以表現。這將對他們未來求學、求職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她建議再次啟動“民族貧困地區學生閱讀工程”,讓民族貧困地區的孩子們通過閱讀開闊視野。
“要把廣西的‘窮根’斬斷、根除!”代表委員們表示,希望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將加快發展與保護生態、各方支持與貧困地區自身奮斗相結合,因地制宜、精準發力,扎扎實實做好新形勢下扶貧開發工作,推動貧困地區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