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無論是央行高官,還是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都明確表示,存款準備金率還得上提。如今的存款準備金率已經高達19.5%,法定的貸存比是75%,理論上央行還有5個百分點的上調空間。
央行屢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多次遭人詬病,或者說無用,或者說無能。那么央行為何總是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呢?一般認為,由于外貿順差較大,央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對沖外匯儲備;有人說是收縮銀行系統流動性,抑制通脹。
這些都沒錯。
那對于銀行自身,央行是出于什么考慮呢?簡而言之對銀行來說,短期是懲罰,而長期來看是保護。
銀監會難抑放貸猛
央行出手另有深意
目光聚集到商業銀行身上。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央行屢次提高存款準備金對于銀行有著特殊的意義。央行有倒逼商業銀行“從良”的意思。央行至少有4層含義:第一,抑制商業銀行放貸沖動,誰放貸款多就定向懲罰性地提高其存款準備金率,輔以定向央票;第二,倒逼商業銀行調整信貸結構;第三,倒逼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發展中間業務;第四,防止新增貸款變成不良貸款。
2009年和2010年是銀監會負責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這兩年,商業銀行新增貸款18萬億,這相當于正常年景6年新增貸款的總和。銀監會為何很難控制銀行放貸沖動呢?因為,銀監會的職責主要是合規性監管,如果商業銀行不明顯違規,銀監會的辦法不多,而新增貸款形成不良周期很長。
其次,名義上銀監會對商業銀行高管有處罰權,但是,基本難行使。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一般是由更高層任免,央行有更大的建議權。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地方銀行,人事權在地方政府,銀監會很難直接處置。
這類似于古代的皇上把傳承后代的任務交由太監代勞,太監他有想法也沒工具啊。
2011年,信貸控制權重新交回央行,央行不僅有想法,更有工具,工具還很多,在抑制通脹上,央行可以提高準備金率;可以加息;允許幣值上升;可以發央票;還可以窗口指導等。
為何愛提準備金率?
看似懲罰實質是保護
那央行為何獨愛提準備金率呢?
首先,這個工具很便捷。這個工具央行可以自行實施,如果加息,就要考慮到央企利潤,地方政府反對,因為這會加重地方融資平臺融資的成本。提準備金率直接由央行凍結商業銀行資金。
其次,這個工具更硬。加息不能抑制商業銀行放貸沖動,因為,如果存貸款利率同時上調,銀行息差收益反而會擴大,這反而會刺激銀行放貸。提準備金率直接凍結銀行可用資金,讓商業銀行無錢可貸,所以更硬。
其三,央行倒逼銀行創新調結構。商業銀行唯利是圖,這顯然有悖于央行有保有壓的信貸政策,提高準備金率后,逼著銀行分配有限的資金投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發展方向的行業和企業。由于存款準備金率和資本充足率的雙重壓力,商業銀行不得不考慮轉變以往習慣性吃息差的毛病,大力發展中間業務,這些業務不僅不會消耗資本金,也不會導致央行凍結其存款。
最后,央行將存款準備金提到極限是為了防止商業銀行新增貸款形成不良貸款。
歷史上,這樣的先例比比皆是。銀行的歷史毛病就是:一松就亂;一緊就死。
在1996年之前,農行代管農村信用社,農信社向農行分支機構上繳很高的存款準備金,農行負責糧油等大中企業貸款,供銷社負責鄉鎮企業貸款,農信社由于資金等方面限制,只能向農戶發放貸款,到1996年,農信社從農行分離出來之際,農行的不良貸款率遠高于農村信用社。一位資深的農村金融從業人士曾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假如當初農行不把農信社的資金劃撥走,都由農信社資金發放,農信社的不良貸款會遠高于農行,因為農行無論從風險控制、人員素質等方面均遠高于農信社。
央行如今屢提存款準備金率類似于當初農行提高信用社準備金率。
央行對于商業銀行是一種變相保護。在央行屢提準備金率之下,必有像類似于齊魯銀行這樣的銀行提前暴露問題。
準備金率高壓之下,最先死的會是城市商業銀行。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大而不能倒;農信社要比城商行低6個點的存款準備金率,何況央行還會對農信社提供支農再貸款。
幾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建行、工行一貫謹慎,農行忙于上市和剛上市不敢不聽話。如果出問題,必然是放貸最猛擴張最急的銀行。
央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一點,銀行的問題就會提前暴露一分。
銀行應該歡迎央行提高準備金率而不是抵制。
來源:華夏時報(賀江兵)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