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較上個月繼續回落,顯示出制造業增長勢頭繼續減慢的苗頭。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1日也發布公告,公開市場將在連續暫停兩周后再度發行3年期央票,穩中偏緊的政策基調繼續延續。
一面是制造業增長勢頭繼續下滑,一面是向市場繼續收回流動性,看似相互矛盾的現象背后,隱含著怎樣的形勢判斷和政策走向?
5月PMI再度下滑 政策放松預期再起
數據顯示,5月份PMI達52%,較4月份的52.9%下滑了0.9個百分點。
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是體現經濟運行的一項先行指標,反映了企業訂單、就業、庫存等最新情況,通常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當指數高于50%時,被解釋為經濟擴張的訊號;當指數低于50%尤其是非常接近40%時,則反映了制造業經濟的衰退。
同時匯豐銀行也公布了5月份匯豐中國制造業PMI指數,該指數也較4月份再度走低,并創下了10個月來的最低值。
聯系到此前有關部門公布的月度工業增加值、工業利潤、貨幣供應量、出口等關鍵指標的增速均出現放緩跡象,市場對經濟增速下滑的擔憂有所加劇。一同強化的還有人們對當前貨幣政策超調的擔心和政策放緩的預期。
“擔心政策緊縮的超調,是因為經濟回落的幅度可能會超出可控的范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日前撰文指出。
從近期公開市場操作中,也確實可窺見政策一定程度放緩的跡象。5月上旬央行時隔半年重啟了3年期央票后,在接下來的兩周時間里,該品種央票的發行則一直處于“引而不發”階段,政策回調似乎正在發生。
公開市場再發3年期央票 央行流動性調控“相機抉擇”
然而就在市場認為貨幣政策將有所放松之時,央行卻再度祭出3年期央票這一緊縮型貨幣工具。央行1日發布的公告顯示,將于3日在公開市場發行230億元的3年期央票。
分析人士認為,3年期央票發行具有一定的政策信號作用,說明貨幣政策基調仍未發生根本改變。“3年期央票的停發和重啟,體現出央行對流動性管理相機抉擇的特點,貨幣政策會根據短期流動性狀況和市場資金緊張程度有所調整,但政策整體仍然行走在‘回歸穩健并趨于緊縮的軌道上’。”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
在過去兩個月里,央行兩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共計回收銀行體系資金7500億元左右,但同時又在公開市場凈投放資金超過5000億元,央行流動性管理的“又收又放”,被學者戲稱為“左手打右手”。
不過,央行當前頻頻變化的流動性調控凸顯出當前局勢的復雜性。“流動性管理是頻繁的、雙向的。”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認為,與釋放流動性相比,緊縮過程需要對形勢予以通盤考慮,時機、力度、順序都不能錯。
縱觀歐美其他主要經濟體,刺激政策的退出亦表現得相當謹慎:美聯儲前后兩版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就曾一波三折,迄今未見有明朗走向;而歐洲央行對金融危機以來唯一一次的加息之舉也是頗費思量,走走停停。
增速放緩屬階段性回調 抑通脹仍是第一要務
央行貨幣政策操作看似矛盾的背后,體現出決策層對“穩增長”和“抑通脹”間輕重緩急的判斷。分析人士指出,當前經濟增速放緩并非是趨勢性的下滑,抑制通脹仍是宏觀政策的第一要務。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認為,5月份PMI雖有所回落,但仍然在合理、適度的增長水平,這是當前宏觀政策主動調控的結果。平安證券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師王韌認為,當前經濟增速的回落是階段性而非趨勢性的變化,經濟增長進入下降周期的可能不大。
專家指出,政策的回調短期內也許可以拉高數據,但長期來看卻容易帶來經濟結構的惡化,一方面錯失了結構轉型的時間窗口,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讓通脹成為脫韁野馬。
與增速下滑相比,當前通脹的壓力似乎更為明顯。受南方旱情的影響,通脹壓力仍難以在短期內消解,有機構預測我國5月份CPI同比漲幅或將繼續保持在一個偏高的水平。
“5月份CPI漲幅有可能再次創出近兩年來的新高,甚至不排除在6、7月份繼續走高的可能。當前貨幣政策仍將圍繞‘抑通脹’展開。”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
來源:新華網(記者 王宇 王培偉)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