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派:有份工作才有寄托
丈夫拉貨,妻子掃馬路,如果不是村里人提起,記者根本沒有把楊娟一家和拆遷戶聯(lián)系起來。“用自己的雙手掙錢,花得理直氣壯。”楊娟說。
2008年拆遷時,楊娟得了兩套兩居室以及20多萬元的拆遷費。“我們從小就在地里,沒什么文化,坐辦公室的活兒肯定干不了,還是體力活最踏實。”
商量了一番后,丈夫買了一輛小面包車,開始學著給別人拉貨。夏秋兩季裝修多,就去家具城幫著拉家具;冬天春天吃海鮮的多,就去海鮮市場拉海鮮。而楊娟則去了鎮(zhèn)里的服務中心,當起了馬路保潔員。兩年下來,日子雖然不算大富大貴,可也順順當當。“農(nóng)民離開了土地,也不能坐吃山空。有份工作,日子才有寄托。”
享樂派:奧迪A6接婚慶散活兒
和村里上了年紀的人不同,一幫80后的年輕人,在家里拿到拆遷費后,立即去買了好車。“當時村里的五六個小年輕,每人買了一輛奧迪A6。”從來沒見過那么多好車的朱阿姨,至今都對當年的一幕記憶猶新。
朱阿姨告訴記者,自家隔壁的一個男孩,就是“團購”里的一員,職高畢業(yè)后就沒上過班。爸媽拿到拆遷費后,就纏著給買了一輛奧迪A6。“可你說,一個沒有工作的人,揣著奧迪能干什么呢?油費、保養(yǎng)費都貴著呢。現(xiàn)在一到周末,幾個小伙子就出去給婚慶公司拉散活兒。”而就在朱阿姨隔壁的村子,一個人拿了800萬元的拆遷費后,去澳門賭場玩了兩把,就一個子兒都不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