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上午,位于海南省海口綜合保稅區的海南金盤電氣有限公司生產線上,工人正在精心地擦拭一臺即將出口到德國的配電變壓器,每年從這里輸往歐美等地區的配電變壓器就有幾百臺。
就是這么一家外資民營企業,金盤電氣經過近20年的發展和自主創新,去年的銷售總額已突破10億元,達到12.73億元,國內多晶硅行業市場占有率達95%以上,產品從國內市場走向歐美等地區48個國家的高端機電產品市場。
金盤電氣僅僅是海口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根據海口市科工信局近日發布的《2010年度海口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去年,海口49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74.91億元,同比增長72.67%,占海南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總產值的98.37%,而利潤同比增長329.17%,創下近年來的新高,高新技術產業總體呈現大幅度增長的態勢。
高企成為技術創新生力軍
“在省、市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等相關政策的引導和激勵下,海口高新技術企業大力開展產學研活動,推進核心技術研發,科技創新意識不斷增強,取得了顯著成效。”海口市科工信局有關負責人分析。
去年,海口市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6.62億元,同比增長64.27%,目前海口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37家,市級技術研發中心8家。
通過開展技術創新,實施產學研合作,海口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比如,一汽海馬汽車有限公司堅持“技術海馬,品質為先”的理念,承擔實施國家863計劃“純電動汽車制造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獲得三項電動汽車核心技術的授權專利;海南神農大豐種業科技股份公司利用海南獨特的種質及光熱資源,通過自主研發,成為以雜交水稻種子選育、制種、銷售和技術服務為主的種業龍頭企業,產品銷往華東、華中、華南、西南等我國水稻主產區,并出口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家。
而生物與新醫藥領域的29家高新技術企業立足研發,注重于產學研合作,加大創新投入,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去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有14家。
園區集聚效應初步顯現
目前,在海口高新區獅子嶺飛地工業園區內,海南英利一期100兆瓦擴建項目已完工并進入試運行;在海口云龍產業園區,共享鋼結構項目已進入設備安裝階段;在海口綜合保稅區,海南漢能一期250兆瓦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項目正加緊建設;在海南國際創意港,一個個創意企業正在設計各自的創意產品……
而且,隨著海南世紀影城、化學藥和生物制藥基地、醫用粒子掃描儀和光學纖維傳像元件等項目落戶海口,光伏、創意、生物制藥、影視、游艇等新興產業正加速崛起,而圍繞這些產業的一個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開始形成,并逐步向園區集中。
海口國家高新區生物制藥、汽車電子配件、光伏等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形成了汽車、醫藥和太陽能光伏等產業集群;海南國際創意港首批56家國內外創意設計企業簽約入駐,創意設計產業鏈正在逐步形成;隨著海口綜合保稅區太陽能薄膜電池、游艇、電動汽車、小型飛機、葡萄酒展示和分撥等項目的入駐并產生效益,這里將形成新的高新產業集群及產業鏈條。
政府需加大扶持力度
《報告》顯示,去年,海口高新技術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持續向好,企業家信心持續提升,反映高新技術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企業景氣指數平均為145.2,與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6.8個百分點,表明海口高新技術企業生產經營保持著總體回升向好趨勢。
海口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與其他城市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少、產業規模小、企業創新能力弱、融資難等問題較為突出。”海口市科工信局有關負責人說。
因此,《報告》建議,海口應從實際出發,大膽探索和制定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要求的相關政策,特別是有利于資源整合、成果轉化、產業發展和資本、技術、人才引進的激勵、產業、招商引資和人才等政策,加大扶持和推動海口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
來源:海南日報(記者 張中寶 實習生 林瀟敏)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