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節振國(后排右四)與師傅李芳馨及師兄弟合影
左二為節振國
中國日報網河北頻道唐山4月27日電 4月26日上午,抗日民族英雄節振國的檔案照片,在唐山開灤博物館現身。此照片由王惠榮女士提供,2寸大小,保存完好,照片在沖洗時就同時印有節振國姓名與工號及職務。
據唐山開灤博物館文展編研部主任周澤田介紹說, 2013年5月,唐山開灤博物館收藏了節振國的職工登記表,但可惜的是,登記表雖然完整記錄了節振國在開灤上的檔案資料,但上面最重要的資料——節振國的照片卻遺失不見。此次發現的節振國照片,經專家比對鋼印及粘貼痕跡,印痕吻合,最后確定就是此登記表上的照片。
王惠榮今年80歲,是冀東抗日烈士王家義的女兒。她說,在1997年的時候,她在唐山鳳凰山下的舊貨市場發現了節振國的照片,于是高價買下。王惠榮說:“我父親與節振國曾經并肩戰斗,在抗日戰爭中犧牲,我對抗日英雄有著別樣的情感,當年那個小販說誰要節振國的照片,我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 當時我記得,人家不要錢,是用29張猴票換的”。
節振國的英雄形象,在冀東人民心中是一座豐碑。當烈士究竟長什么模樣,除了從老人們口中和兩張合影截取的模糊影像外,其他資料很少出現。唐山開灤博物館特聘研究員楊磊說,新發現的抗日民族英雄節振國的照片具有重要意義:這張照片,是目前發現的第三張節振國的影像資料,與之前發現的兩張照片不一樣,這張照片資料比較完整,如我們在資料上經常用的頭像,是1933年他和師傅李芳馨練武時的照片,還有一張節振國更小時候,但那是群體頭像中截圖,而新發現的照片,是節振國專屬的檔案資料,完整的記錄了英雄的信息,我們與1933年大合影的照片比對,人像神情五官,完全吻合。
唐山開灤博物館特聘研究員楊磊說,一個民族沒有英烈是可悲的,有了英烈不去紀念他們,更是可悲。所以,我們在此隆重公布節振國烈士照片,就是要把先烈的革命精神傳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