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非遺項目“火流星”的部分傳承人
七旬老大爺現場展示火流星
中國日報網河北頻道石家莊4月27日電 一根一米多長的繩子,兩端分別系上裝滿燃燒木炭的鐵籠子,表演者飛快地舞動繩子,燃燒著的木炭溫度可達3000多度,鐵籠子在空中飛轉,人在火中,火花四濺,形成一道道流動的光影,晚上欣賞奇特驚險,蔚為壯觀。這是2013年石家莊市新華區趙陵鋪鎮趙一街村申請到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火流星”,然而現在卻面臨著失傳的尷尬困境,會耍火流星的僅剩9人,其中6人平均年齡在70歲左右,而后起之秀僅有3人。
據相關記載,“火流星”起源于500年前。傳說一名道士在山上修道,山上虎豹成群,為防野獸攻擊和強身健體,這名道士就創造了既能防野獸襲擊又能鍛煉體質的火武器,后演變成了現在廣為流傳的“火流星”節目,一直流傳到現在。
趙一街是省會石家莊新華區趙陵鋪鎮的一個村莊。上世紀50年代,是趙一街“火流星”大放異彩的時候,它幾乎是一項全民運動,技藝達到頂峰,60年代“火流星”開始沉寂,2000年趙一街恢復了火流星表演,目前的負責人為76歲的吳福海。
吳福海告訴記者,他6歲就會耍“火流星”,那時候男女老少都會耍這個,體育課也是玩這個,剛開始他在繩子的兩頭栓起小磚塊就開始耍,也用過沙袋,再后來技藝熟練了開始用鐵籠子。
吳福海回憶起以前演出的事兒仍歷歷在目。他激動地講到,13歲那年,“火流星”代表隊曾到保定市參加河北省民間文藝匯演,還被省政府點名火流星為慶祝中蘇友好交流節目,演出時震驚國內外觀眾,蘇聯友人看傻了眼,大贊奇妙無窮,齊歡呼“再來一個”、“再來一個”,為發揚光大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們那一代人多方籌集資金重新組建了趙一街“風火流星”表演隊。2009年參加老年活動中心舉辦的活動獲得三等獎,2010年參加了石家莊市春晚海選,得到評委老師的一致好評。2011年以“風火流星”為名參加了在談固舉辦的民間文藝匯演,榮獲特別獎,此后還曾參加過中國達人秀的海選等。
據吳福海介紹,火流星”作為一項民俗體育運動,拋開表演成分,它本身就具備很高的健身價值,能夠鍛煉臂力、肩肘和全身的靈活性,目前的“火流星”共有“虎口吐焰”、“火環飛舞”、“仰首五環”等10余個招式。然而令吳福海難受的是,隨著會耍的人有的去世有的身體不便,目前能堅持下來耍的僅剩9人,其中6人平均年齡在70歲左右,而后起之秀僅有謝佳成、劉敬洋和吳文賀三名“90后”。
“我真不想看到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消失掉,所以希望相關部門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免費傳授技藝的平臺,讓火流星傳承下去。”吳福海長吁短嘆地說道。
作為后繼力量之一的謝佳成告訴記者,“每次聽到吳爺爺說,不管他身體咋樣,只要演出有這三個孩子,他就敢去,他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我們身上,我們不能辜負他。”
另據謝佳成介紹,他們還曾改進過火流星道具,采用LED發光球加上干電池和開關,雖舞動起來更加安全,但還是不如鐵籠子舞起來絢麗,所以又放棄了。現在整個團隊為了更好的傳承火流星,每周日下午都會聚在趙一街娛樂活動中心去交流和練習。
何信芳是趙一街有名的歷史學家,據他分析,隨著進去經濟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普遍存在老齡化現象突出,傳承難度較大,同時大部分年輕人缺乏學習興趣,非遺傳承處于有人教無人學的窘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