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河北頻道秦皇島7月5日電 “說實話,激動興奮之后覺得有點受之有愧。我們只是為大家做 了一點實事,組織上就給了我們這么高的榮譽。感覺到肩上的責任更重了,今后工作的干勁也更足了。”說起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秦皇島戴河古城聯村黨總支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今年60歲的聯村黨總支書記李集周洪亮的聲音里透著一股堅定的力量。
會后,李集周連夜趕回村里,第二天一早就召集聯村黨總支、兩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集發公司黨支部主要成員開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同時謀劃下一步的工作。
“基層黨組織建設是村莊發展最重要的一環。領導班子堅強有力,才能把好事辦好,所做的事才能被村民認可。干群之間氛圍和諧,民心順了工作自然就順了。”對于聯村的發展,李集周如是說。
戴河古城聯村黨總支下轄5個黨支部,黨員329名。近年來,聯村黨總支以加快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實施“七彩陽光黨建”工程,全面推進兩村一企協同發展,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范。
“節假日我們幾乎沒休息過,每天工作何止是八小時!晚飯后大家跳廣場舞、打乒乓球、打籃球的時候也是我們工作的時候。”古城村黨支部委員李天艾說, 維持秩序、車輛停放,瑣碎的工作已經融入了她的日常生活。“家里也有民宿,但我從來不管,沒時間。啥時候回家都是吃現成的,因為回去的時候早過了飯點。作為一名黨員,咱得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不是?”
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聯村黨總支圍繞村莊發展,為各村黨員設立民調治安、綠化護路等一批崗位,發揮無職黨員作用;圍繞村民所求,全面推行 “3612”黨員為民做好事制度,充分發揮黨員的引領示范作用,有力推動了各項工作開展。2006年和2010年,聯村黨總支“聯村共建”和“村企共建” 的經驗兩次被中組部《黨建研究》雜志及其內參進行了報道。
“黨性要堅定,村民要愛國……”結合村子自身特點,用簡潔樸實的語言編輯的村規民約《五字經》,是聯村黨總支制定的眾多村規民約中的一項。從財務管理制度到村民代表職責,從防火安全提示到民宿開業評星標準,聯村黨總支制定制度、規范60余條。讓任何人每一項工作都有章可循,使村務公開透明,讓村民廣泛參與,做到村民事前知道、事中參與、事后明白。村民的支持與信任保證了各項工作的順暢開展。
“2015年美麗鄉村建設和新農村面貌改造提升,黨員帶頭干,事事都沖在前面,啥事都公開、公正,真是讓我心服口服。我已經遞交入黨申請書,就想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什么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啊?我在集周書記他們身上看到了。”北戴河村村民王志宏說。
兩村“兩委”班子均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確保決策科學民主。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聯村黨總支積極回應村民所盼,暢通服務村民綠 色通道,確保群眾有呼聲、服務無遺漏。憑借規范化、制度化、精品化的村務管理水平,聯村黨總支創建了省級農村干部教育培訓基地,特色化的辦學模式獲得省委 組織部和參訓學員的高度評價。
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聯村黨總支的戰斗堡壘作用再次得到體現。產業興村、產業強村之路越走越寬,而每一個產業的選擇與拓展都離不開聯村黨總支的引領。
在北戴河村,墻外花香四溢、綠樹成陰;墻內古樸典雅、金石叮當。原始、純凈的老宅院原樣保留,被打磨成別具一格的“藝術院落”,并與田園觀光、農業觀光有機結合起來,為美麗鄉村建設融入了新的內涵。
在改變村莊生態環境的同時,聯村黨總支在北戴河村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綠色蔬菜產業鏈,村內建基地,農戶包生產,公司打品牌,發展訂單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使村民的人均收入大幅提升。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欄目曾播發報道,介紹了北戴河村的巨大變化。
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群眾參與,而在尋求群眾參與和支持過程中,發揮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至關重要。為保持村容整潔,“兩委”干部帶頭分包村內街道 衛生,定期清掃。村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自家門前也不好意思再弄得“灰頭土臉”。以前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的舊景象一去不復返。如今的北戴河村,處處讓 人驚嘆,時時給人驚喜。
西古城村的“吃住農家院、玩在集發園”的鄉村游發展思路的確立,得到了村民的廣泛支持。李娜經營的民宿上下三層,共500平方米,餐飲住宿一條龍,盡管投入了200多萬元,但她說:“很快就會收回成本,對于這個我特別有信心,這么多年,村里干部帶我們走的道沒錯過。”高標準要求使住宿環境整潔舒適,誠信經營讓客人口口相傳,現在西古城村的民宿經營已不需大聲吆喝就名聲在外,旺季時一床難求。
2015年北戴河、西古城兩村村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8萬元、3萬元。在聯村黨總支的帶領下,北戴河村先后榮獲“河北省創建文明生態村先進單位”“省級文明村”“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鎮”等榮譽稱號;西古城村也先后被評為“省級文明村”“河北省美麗鄉村”等。
如今,戴河古城聯村建設正以基層黨組織為堡壘,為民生、聚民心,不斷提升村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用最直觀的方式實現村容村貌之變,思想理念之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