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回復:僅供參考,刮風影響監測值
部門說法:數據很難具有代表性
市環境監測站副站長范相閣表示,國家對空氣質量監測有詳細的布點和時間要求,1分鐘監測,相當于瞬間監測,受動態影響較大,很難具有代表性。
他分析說,空氣中漂浮著各種大小的顆粒物,PM2.5是其中較細小的那部分。所以測定PM2.5的濃度需要分兩步走:先要把PM2.5與較大的顆粒物分離,才能測定分離出來的PM2.5重量,“他們的監測儀吸入空氣后并未做分離,所監測值可能還包含PM10、PM1等顆粒物”。
“在監測高度上,統一標準是3到15米以上;時間段必須是持續45分鐘的連續監測,才能得出一小時的平均值。1到2分鐘的時間內,無法監測出空氣中污染物的濃度對人體健康、人體耐受力的影響。”范相閣說,不過他非常認同民間監測的行動,“會喚醒更多人關注環保,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
世衛組織規定的三個時期準則值和一些國家的準則值(圖一)
今年
十月起
鄭州9個監測點
全天候監測PM2.5
結果將在露天場所發布
范相閣說,目前PM2.5的監測設備已通過工信廳的審核,正處于招標準備階段,最早要到7月份才能到位,10月份開始對PM2.5全天24小時的監測。
鄭州的9個PM2.5監測點已確定,此外一些道路和綠地中設置了電子屏,以用于顯示城市噪音的適時監測值。今年,鄭州市將選定一些露天地點,用于發布PM2.5的監測結果。
將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標準測定
雖然新公布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到2016年才全面實施,范相閣說,但從今年開始,評價空氣質量將實行雙軌制,新老標準都要作為評價依據。新的標準將說明PM2.5指數的污染危害,標準將會采用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的第一過渡時期的數值。
PM2.5年和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分別定為35ug/m3和75ug/m3,與世界衛生組織(WHO)過渡期第1階段目標值相同。世衛組織為各國提出了非常嚴格的PM2.5標準,全球大部分城市都未能達到該標準。針對發展中國家,世衛組織也制訂了3個不同階段的準則值。(見圖1)
目前,北京市已開始公布每小時的實時值和24小時平均值,數據標準也是根據WHO過渡期目標值設定的。(見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