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進村子一晃又兩年多了,吳樹蘭如今甚至比當年還要土氣,年輕時就不愛打扮,現在50多歲的人了,天天在農村忙,一忙起來索性連頭也不梳了。
2012年9月18日下午,當正在新蔡調研的省委書記盧展工來看望駐大吳莊村第一書記,高大魁梧的新蔡縣委書記賈國印和臉膛黑黑頭發蓬亂的吳樹蘭一同迎上前來時,一時間,省委書記竟錯將賈國印當成了從省城來的駐村第一書記,從外貌行頭上乍一看,儀表堂堂的賈國印倒更像省城機關派下來的干部。大吃一驚的盧書記連連感慨說,“你們看看吳樹蘭同志呀,哪有機關干部的樣子,整天和老百姓在一起,曬得黑黑的,也不講究,整個一農村婦女,不容易啊!”
吳樹蘭和大吳莊,確是濃得化不開。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在吳樹蘭心中,大吳莊始終是她心中最柔軟的地方,無論身在何處,她仿佛都能從一個深呼吸中聞到家鄉泥土的味道。
她曾經認認真真地查找并牢記大吳莊的地理坐標——北緯32度、東經114度。這個坐標,可以說是吳樹蘭永遠的精神家園。
2010年7月30日,下到村子的第一天,吳樹蘭早早地就起來了。她從大吳莊走到小魏莊,又從小魏莊走到王腰莊,從王腰莊再走到大吳莊,把全村這三個自然村走了個遍。村頭路邊,房前屋后,垃圾遍地、柴草亂堆,污水橫流、蒼蠅亂飛。盛夏三伏,坑坑洼洼的路,走得吳樹蘭深一腳淺一腳滿身是汗。走村串戶中,吳樹蘭發現,全村1700多口人,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在家的不是老就是小,家家都沒啥發展生產的積極性。村里的小學,破爛不堪,荒草叢生,由于老師積極性不高,教學質量不中,孩子們轉學的轉學、失學的失學。村民有個頭疼腦熱的,輸個水,拿個藥,還得跑到10里地外的鄉衛生所。全村28個黨員大部分是老黨員,缺少新生力量。村集體沒任何收入,別說辦公了,連買筆、買紙的錢都沒有。村干部也坦白地向吳樹蘭說,現在農村辦點事很難,一是沒人辦事、辦事沒人;二是沒錢辦事、辦事沒錢;三是沒法辦事、辦事沒法。
頭一天摸家底兒,吳樹蘭幾乎一夜沒睡著。她在日記中寫道,“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這句詩正是此刻心情。幾年來,我多次向組織要求下農村。今天,作為駐村第一書記,終于回到了翹首30多年的大吳莊村。來之前,不少人勸,說一個女同志,五十好幾了,不在機關喝喝茶等退休,還折騰啥?他們不知道,我心沒離開過農村。我想盡我所學幫助鄉親們探索一條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路,帶他們過上城里人的生活,不負父母給我生命,不負家鄉父老養育了我。干不好,我就不回來。
那天,吳樹蘭還飽蘸激情地以短句言志:人生路漫漫,何懼三年。風里雨里真情見,三年后黨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