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黨九十周年之際,為響應黨的號召,凸顯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永跟黨走,建功中原”的主題,7月中旬平頂山學院校團委書記賀德穩帶領部分院系黨、團總支書記、輔導員、學生一行奔赴鄂豫皖紅色革命景點進行尋訪。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大別山區,是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地,曾發生了黃麻起義、白沙關萬人暴動、開辟柴山保革命根據地等農民武裝斗爭。在這里成立了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根據地形成。
這次的紅色之旅由被稱為“小延安”的確山縣開始,“烏云之中見青天,竹溝就是小延安,一聲號令震破天,千軍萬馬上前線”,說的就是確山縣,這里是我黨民主革命時期的一塊重要根據地,具有十分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全體成員沉浸在紅色革命的歷史回憶中,一邊觀看照片、物品,一邊緬懷先輩革命者,在沐浴黨的光輝之余,瞻仰了革命先烈生前的偉大事跡。紀念館內的青磚小瓦仿古代建筑,是中共中央中原局革命舊址所在地,抗日戰爭時期,劉少奇、彭雪楓等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點兵指將、運籌帷幄,做出了重要的戰爭決策,堅守了戰爭的牢固陣地,再現了抗日軍民在我黨領導下,奔赴前線以及與國民黨反動勢力斗爭的場面,革命先烈的兢兢業業、克己奉公仍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榜樣。
此次赴革命老區還尋訪了知名的“將軍縣”——新縣,新縣是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藍、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落腳地,先后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等主力紅軍,培育了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等93位叱咤風云的共和國將軍和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將軍縣。我們追尋的足跡踏上了這個風景秀美、掩埋了無數革命英魂的紅色土地。在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大堂的浮雕“風云大別山”前,所有隊員們在校團委書記賀德穩的帶領下重溫了入黨誓詞,讓大家更加切身體會到了作為一名黨員的義務與責任。與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相對而立的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館是全國建館時間最早、烈士資料最齊全、知名度最高的烈士紀念館之一,這里存放了鄂豫皖蘇區13萬烈士英名錄,在英烈廣場前全體成員為在戰爭中犧牲的革命者和遇難的人民群眾表示深切的悼念,烈士們英勇奮斗的精神和艱苦創業的光輝永恒地照耀在人們的心靈里與歷史的篇章中。隨后一行人又來到到紅四方面軍總部舊址與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紅四方面軍的總部就設在這里,隊員們在置身于平時經常出現在電視中的畫面感到十分激動,學生隊員王鵬妹說,“那時候的條件原來這么艱苦,我看到工作設施都很簡陋,但是他們竟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取得那么多的抗戰勝利,該擁有多么強大的革命信念啊!”
在鄂豫皖中出了無數的名人志士,有革命領袖、有英勇戰士、有無畏人民,但是在新縣有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許世友,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陽新縣田鋪鄉許家洼一帶,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在其六十年的戎馬生涯中,他歷經艱辛和曲折,其英勇的精神、剛直的性格和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寫就了他獨特的一生。校團委書記賀德穩同隊員們一起拜謁了許世友將軍故里的將軍墓,“生為國盡忠,死為母盡孝”,這是將軍生前所恪守的人生信條,他要求死后魂歸故里,為父母盡孝。所以許世友將軍是我國倡導火化以來唯一一位特許土葬的國家領導人,他長眠在了田鋪鄉許家洼萬紫山下的來龍嶺上。我們集體為這位偉大的革命將領三鞠躬,這三鞠躬不僅僅是對他的顯赫戰功的欽佩,也是對他忠于國家忠于黨的贊賞。由將軍墓下來,我們參觀了許世友將軍紀念館,在館內最特別的展品就是許世友將軍收藏的10295枚毛主席像章,據了解,有些已經存世不多,非常稀有。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活著盡忠,死了盡孝”的諾言,以收集那個年代特定的像章來表達自己對領袖的崇敬,也是借用了這樣一個特殊的方式,表達了對黨、對人民、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深厚情感。在紀念廣場上豎立著一座高 2.6 米的許世友將軍雕像,整體形狀為將軍背靠大山,目視前方,其寓意為“從大別山走出來的將軍,回歸到大別山”。雕像身后黨旗隨風飄展,我們在雕像前集體合影留念,在追尋紅色革命老區足跡的同時也要學習黨的理念、發揚黨的傳統、遵循黨的宗旨,不忘繼承革命傳統,弘揚革命精神。
“這次的紅色之旅讓我更深切的體會到了革命先烈的偉大,不同于以前接觸到的,這次是更直接、更具有沖擊力,讓我們的心靈直接受到了黨的教育、得到了洗禮。”學生隊員王瑩瑩感慨道。這些紅色革命紀念地,不僅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紀錄著光輝的英雄事跡,而且還弘揚了不朽的革命精神。雖然歷史記錄著過去,但是持之以恒的奮斗精神書寫著未來,短暫的紅色之旅結束了,現實的紅色旅程卻剛剛開始,我們要學習革命黨人開拓奮進的寶貴精神,要深入實踐中,發揚革命先輩的優良傳統,增強自己的使命感與責任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來源: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記者 常城 通訊員 劉超)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