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保證他們想喝水的時候就有水喝”,李老發(fā)說。
但這并不容易,在8月份天最熱的時候,他一天要在200米的房子里放70桶水才行。“機器過濾出來的純凈水流得很慢,一桶水接滿大概需要20分鐘。一次要制18桶水,全家人不得不輪流看著,怕水漏出來。”
不停地制水不容易,不斷增加的飲水點也讓李老發(fā)的經(jīng)濟負擔逐漸加重。
作為家里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公司項目好時,李老發(fā)一年能接100萬元左右的項目,從中賺個十幾萬元。除去全家人的開銷,還能夠比較寬裕地給農(nóng)民工送水;但在去年,李老發(fā)因為身體原因收入劇減。今年夏天送水,手頭就有點緊了。手里實在沒錢的時候,他曾向親友借錢,給農(nóng)民工送水。
“孩子們花的錢的都沒有,桶丟了卻先去借錢買桶。前兩個星期,剛拿到錢,就去買了六十個新桶,又增開了兩個飲水點”,妻子李海霞不免抱怨道。
“我知道,他做的是好事情”,剛抱怨完,李海霞又忙笑著說。
比起經(jīng)濟上的困難,總是丟失飲水桶讓李老發(fā)更加難過。“最多一天丟了八個桶, 40個桶,不到一個月丟光了。丟一個桶,難受幾個小時,那個時候最難受,沒辦法,我不能天天看著,也看不過來那么多點”。
“有時候也想過停下來,不過也就一時的想法”,實在太累了,李老發(fā)也想歇歇,“可做下去的決心卻沒有動搖過”。
現(xiàn)在不光自己的妻子、兒子幫忙制水搬水,甚至六歲的女兒都知道幫著接水,媒體報道后更多知道“送水哥”的人也來幫助他。
一些公交調(diào)度員、保潔員會幫他看著空桶,或者把桶收起來。來來回回上電梯,不用叫都有人來搭把手,幫著他把飲水桶扛上去。
“我以前就知道他這個人,只是不知道他的名字,他人非常好”,提起“送水哥”,公交調(diào)度員杜俊志贊不絕口。
“有些人行善,可能是捐款,去敬老院做義工,也就是一次兩次,但他是每天都要送,不容易,我很敬佩他”,鄰居陳女士激動地說。
盡管李老發(fā)一直很低調(diào),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鄰居陳女士卻“早有發(fā)覺”,“那時候就隱約知道他在免費送水,自己家用不了那么多的桶。知道他想保密就沒有對外說,電梯里碰到他在搬水就幫幫他”,不止陳女士,鄰居們遇著李老發(fā)忙上忙下搬水,也都會幫個忙。
“有時候電梯都鋪滿了,不是一兩個桶。對我們也只是舉手之勞”,鄰居陳女士說。
三年過去了,已經(jīng)50歲的李老發(fā)卻一直存著自己的“大”愿望,“我想再努力的一點,希望有一天能在別的城市建立更多的飲水點”,說到這,李老發(fā)開心地笑了起來。
來源: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記者劉祥瑞 實習記者 袁金城)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