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8日,中央電視臺在京舉行大型文獻紀錄片《旗幟》研討會,深入研究和解讀《旗幟》的歷史價值、文獻價值和現實意義。
《旗幟》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廣電總局、中央電視臺共同攝制的紀念建黨90周年獻禮片,該片全面回顧總結了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程、光輝成就和寶貴經驗,生動展現了我們黨90年來的革命史、創業史、奮斗史,播出后好評如潮。
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李捷、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中宣部理論局副局長、大型文獻紀錄片《旗幟》總撰稿之一王心富、國家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金德龍、中國作家協會原書記處書記張勝友、解放軍后勤指揮學院教授邵維正、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編研部副主任盧潔、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李向前、《光明日報》總編室主任沈衛星、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名譽會長陳漢元、中國視協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長劉效禮、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閻崇年、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院長高曉紅、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俞虹、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主任李勝利及中央電視臺總編輯、副臺長羅明,中央電視臺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舒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副總監馮存禮與《旗幟》主創人員閻東等參加了會議。

研討會現場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旗幟》的影像再現與史學價值、話語表達與國際視野、視覺創新與藝術突破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他們認為《旗幟》對于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該片把黨的歷史置于鴉片戰爭以來的近代史中,置于國際社會大背景之下,緊緊圍繞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兩大歷史任務,深刻闡釋了是歷史和人民在艱苦探索中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鮮明揭示了這種選擇的歷史必然性,是迄今為止第一部全面梳理和真實記錄中國共產黨90年波瀾壯闊歷史的大型文獻紀錄片,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
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李捷認為《旗幟》在史料的取舍運用方面,注重于從實際出發,從具體事例出發,既旁征博引,又注意個案;既有宏觀方面的史料、數據和信息,又精選了微觀典型事例;既有對歷史的清晰審視,又有對現實的厚重思考。中國作家協會原書記處書記張勝友認為《旗幟》在反映中國共產黨90年奮斗過程時,沒有用抽象的概念演繹和繁瑣的邏輯論證,而是把嚴謹的歷史結論用通俗清新、富有哲理的語言娓娓道來,用人民群眾身邊鮮活的事例和翔實而權威的事實和數據去說話,達到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院長高曉紅認為《旗幟》氣勢磅礴,制作精良,采用最新技術,畫面精美、風格清新,以嫻熟的藝術手段呈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的恢弘歷史圖景,具有很強的藝術欣賞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中央電視臺將在多個頻道重播《旗幟》,進一步擴大該片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并把該片作為黨史教材,贈送給基層黨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