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地理位置獨特,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厚。由于我省近年來遵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非遺保護宗旨,建立了有效傳承機制,文化的國際影響和知名度由此擴大。成就引來聯合國關注。在30日召開的第二屆“文化的力量”論壇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座談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與來自我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負責人面對面交流,傳經送寶,幫助我省加大非遺保護開發力度。通過座談,我省業內人士進一步了解聯合國近期非遺保護的方向,明晰申報聯合國非遺項目的程序。與此同時,我省非遺保護成果也得到展示。
非遺保護與開發中,普通人扮演什么角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北京文化項目官員卡貝絲女士認為,要注重公眾教育、社區參與對非遺保護的作用。為使非遺得到確認、尊重、弘揚,就要向公眾開展相關教育,制定并實施社區培訓計劃,并提升業內人士的非遺管理和科研能力。重要的是,不能只去利用學校教育這種傳統手段,也要關注個人或社區群體的參與,并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提高其參與積極性。這樣,由于公眾非遺知識的增加,政府的非遺保護工作也更容易得到理解和支持。國家級非遺項目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傳承人張琳認為,必須要吸引高素質的年輕人加入非遺保護與開發隊伍。她在大學開選修課,還組織年輕人赴赫哲族生活區調研。這些都吸引了一批年輕人在她的企業創業。
社會的變遷對非遺傳承帶來了挑戰。黑龍江省藝術研究所副所長、聯合國非遺項目赫哲族伊瑪堪項目負責人譚博認為,隨著社會變遷,赫哲族生活逐漸失去漁獵色彩,語言環境受到破壞,只有老年人才說赫哲語,青少年甚至聽不懂,伊瑪堪失去了語言環境,家庭傳承難以維系,社會傳承又未建立。現在,能說伊瑪堪片段的只有6人。伊瑪堪急需搶救保護。近年來,政府給予資金支持,制定保護計劃,建立4個傳習所,推進伊瑪堪進校園,舉辦學術研討會,建赫哲文化生態保護區。這些措施的效果逐漸顯現。
非遺環境如何改善?黑龍江省非遺保護專家組成員楊士清認為,要將瀕臨消亡的東西搶救保護下去。即使傳承不下去,也要完成文字記載,盡力對下一代負責。目前,有人認為,非遺是你的,也是我的,誰用是誰的;有人認為,非遺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民族的。他建議,應制定一個更細致的法規,避免或調解涉及傳統文化遺產的官司。省級非遺項目樺樹皮畫項目傳承人劉恒甫建議,政府應給非遺項目提供市場化平臺,把中華文化傳播出去,最終走向全世界,整合黑土地資源,開發符合當今審美標準的產品,讓好的想法、產品通過這個平臺走向市場、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