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暑期,武漢“家長100”論壇上一篇《慢養的孩子上外小》的帖子,突然引來眾多家長的圍觀。假期是讓孩子“慢養”,還是送去培優?很多家長對此糾結不已。為此,記者專門進行了調查,了解家長們的教育理念和對“慢養”的看法。
“慢養”是由臺灣的著名教育家黑幼龍先生提出的理念,它強調“孩子是慢慢養大的”,家長應本著“支持與包容”的原則耐心與孩子溝通。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推廣,“慢養”的概念在家長中逐漸興起。
家住武昌的張女士把自己培養孩子的方法戲稱為“打醬油”。作為一名全職媽媽,她和孩子共處時,采用最多的教育方式就是一起看書。從2歲就開始開展親子閱讀,基本上每天晚上她都會給他講故事。她不強求孩子一定要通過讀書來認字,而是希望他能在閱讀過程中學會欣賞。閱讀之外,張女士也經常帶著孩子通過走迷宮猜字謎等方式來鍛煉思維能力。
對于孩子的興趣培養,張女士一直是抱著“聽之任之”的態度。孩子對繪畫有一定的興趣,張女士就根據孩子自己的意愿送他上興趣班。可兩個月后孩子半途而廢了,張女士也就隨他自由涂涂畫畫,興趣班的事不了了之。
在她看來,孩子就像一顆樹,有著自己的成長規律。家長應該給孩子提供幫助,而不是指導。
當然,這一觀念也引來了部分家長的質疑。剛幫女兒報了“小升初”銜接班的陸女士,就懷疑這樣“慢養”出來的孩子能不能適應社會。“孩子是要逼出來的。你現在對她嚴格一點,她可能埋怨你,但當將來長大了會知道這是為了她好。小時候不努力,將來長大了怎么和別人競爭呢?”
在采訪中,一些家長表示,“慢養”理念雖好,但對家長要求較高,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這樣花功夫去培養孩子。一位鄭女士表示,“首先我們家長也要工作沒時間帶孩子,其次普通家長無論是知識儲備還是教育方式,都比不上專業的培訓機構。我個人還是傾向于把孩子送往培訓班的。”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蔡迎旗教授認為,在我國目前優質教育資源和優質就業崗位都相對有限的現實背景下,單純強調天性的“慢養”很難有大的市場。面對激烈競爭的事實,家長和孩子都會選擇努力學習,包括上各種培訓班。孩子上培訓班成績好了,競爭力強了,對今后的應對應試教育和社會競爭的適應力才會更好。
面對家長和學者的質疑,張女士卻顯得很坦然:“慢養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就中國的應試教育來說選擇慢養并不是太明智。但有的家長看重孩子的成績、能力,有的家長卻希望孩子能快樂地成長。教育方式的選擇體現的是家長希望孩子變成什么樣。我希望我的孩子永遠快樂幸福,不讓他這么早就負擔過重。”
提起自己的孩子時,張女士特別自豪,盡管只有5歲,但孩子的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卻讓大人吃驚,“出去旅游時經常會帶著他,在旅行團里,他總是很快就能和大家玩到一塊去,很討大家喜歡。在幼兒園里,他也特別落落大方。總是最先站出來回答老師的問題。”
同樣是采用“慢養”的方法,陳女士的孩子今年考上了武漢市競爭最激烈的“實驗外國語學校”。她認為這是她的教育方式得到了主流認可的表現。“以前我總擔心這樣的教育方式會不會不適合,但現在我的孩子以他的表現向我證明了我的教育方式是有效的。”
黑幼龍先生在《慢養:給孩子一個好性格》一書中曾提到:父母應以身作則,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于孩子的成長不要追求速度與效率,要學會欣賞和接納孩子。慢養,可以讓父母找到相信孩子的力量,孩子得以發現最好的自己。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