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英在湖北宜昌枝江市董市鎮洪治村查看棉株長勢(6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馮國棟攝
在崗的30多年里,她培育并推廣棉花抗病新種,將畝產量由40公斤提高至60公斤;退休后的20多年間,她自掏腰包,堅持推廣農技,無償開展百余場技術講座,幫近萬余農戶增收近千萬元。78歲的湖北宜昌枝江市高級農藝師李文英退休后仍心系農民,離休不離崗,把足印鐫刻在鄉間,把汗水澆灑在田壟,被人們譽為“農民義工”“棉花奶奶”。
無論酷暑嚴寒,在枝江的田頭壟上,人們常能見到一位身子單薄的老奶奶在不厭其煩地指導農民耕作,她就是李文英。老人家總是頭戴一頂舊草帽,腳穿一雙解放鞋。遇上勞作的農民,就上前看苗情、問施肥、教保苗方法。田邊沒人,農民又不在家,她就寫留言條,提醒農民用什么種子、何時灑藥除蟲、如何科學施肥……
李文英出生在大城市武漢,卻扎根基層農村,在農業一線奮斗、奉獻了一輩子。1957年從華中農學院畢業后,她一直在宜昌、枝江的農業戰線工作,曾埋首農場十年,成功選育出棉花抗枯萎病新品種“鄂枝3號”。成果推廣后,使湖北8個縣的成千上萬棉農受益,一畝棉田年增收30%以上。因為一系列突出貢獻,她先后被授予“全國農林科技推廣工作先進個人”“湖北省科技服務標兵”“荊楚農技推廣先鋒”等榮譽稱號。
1990年退休后,李文英仍心系鄉農、情牽白棉,幾十年如一日,堅持默默無聞、無償地為農民服務。董市鎮洪治村是李文英的聯系點之一,從她所住的枝江市農業局宿舍到洪治村,單程20公里以上。多年來,李文英都是“公交+步行”,在農村的田壟上磨破了一雙又一雙解放鞋。她聯系的農戶家里有幾塊田,分布在哪里,苗情怎么樣,她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有一個布包伴隨李文英多年。早上出門,李文英就往包里塞兩瓶水、幾個饅頭、一雙膠靴,還有記事本和捎帶給鄉親的農藥、微型肥料。熟悉她的洪治村農婦黃繼玉說:“她真不簡單,住的兩居室很簡陋,也很少添新衣、吃葷菜。我們想請她吃飯,可一次也沒請動過。”
21年來,李文英先后運用多項棉花新科技助農增收,并嘗試了33個棉花新品種和50多種新藥、新肥,剔除了一批不適合的種子、農藥、肥料,大大降低了農民種植棉花的風險。
李文英還主動貼錢推廣農技。據枝江市農業局統計,21年間,李文英累計下村超過2500天,貼進去的車船費、試驗輔助工工錢、扶困種子、肥料錢和資料費等不低于10萬元,而她每月退休工資只有1600元左右,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錢,幾十年堅持穿解放鞋,就是因為“這種鞋耐磨經穿,可以省下錢來推廣農技”。
有人問她,這樣既累身子,又貼票子,到底圖個啥?李文英說,農民的需要就是我的動力,多大的困難都要堅持。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要發揮余熱,盡自己的力量幫助農民增收,讓人生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