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20日一大早,武漢江岸區二七小學六(3)班的李子煜就帶領同學誦讀古詩《哭晁衡》。
和李子煜一樣,從今秋開學起,武漢在全市小學生中推廣“20+20親近母語行動”,42.2萬名小學生每天必須誦讀國學經典、提筆練字各20分鐘。
武漢一所小學語文老師至今還記得,班上一學生的作文通篇都是網絡語言,“偶狂暈,kao,暈死了……”一些學生的字寫得東倒西歪,甚至常常“提筆忘字”。
“現在孩子很早就熟練運用電腦,提筆寫字、大聲朗讀的機會越來越少。”武漢市教育部門的一位負責人說,受此影響,孩子們說話、寫作文語言貧乏,難以準確理解文意。與此同時,家長與社會更關注數學、英語等能“拿分”的科目,孩子們更是慢慢失去對母語的熟知和熱愛。
為引導學生熱愛母語,2010年9月,武昌區在小學推行語文素養提升專項工程,學生每天早晨誦讀20分鐘國學經典、下午練字20分鐘。一年之后的反饋顯示,學生誦讀平均優秀率達到80%,寫字平均優秀率接近70%。
武昌區的試驗引起有關部門重視,從今年秋季開始,武漢市教育局要求在全市推廣誦讀和寫字活動。全市所有小學生每天堅持開展誦讀活動10分鐘至20分鐘,每位學生每學年累計課外誦讀篇目不少于40篇;每天堅持開展書法活動10分鐘至20分鐘,每位學生每學年累計書法活動不少于40課時;鼓勵課外閱讀,每位學生努力做到每天半小時課外閱讀。3年級至6年級每周必須安排一節書法課。
“每天練字20分鐘,已經成習慣了。”在武昌區實驗小學五年級C班教室,9歲的李澤美拿起鋼筆或臨或描,練習寫字。一旁的語文老師則在教室來回走動,不斷提醒學生坐姿和漢字書寫間架結構。
“每天讀經典、練書法是學校一直堅持做的兩件事。”實驗小學校長張基廣說,“讀經典,關乎我們的漢語;練書法,關乎我們的漢字。這兩樣東西是我們民族的傳家之寶,是我們民族的鮮明印記。”
回顧這幾年的晨讀活動,嘗到甜頭的武昌區實驗小學五年級D班的冀禹辰告訴記者:“晨讀使我的普通話更標準了,通過誦讀古詩文,讓我積累了許多佳句名篇,也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愛上了誦讀。”
記者在武昌傅家坡小學隨機翻閱了四年級(1)班的作文本,書寫規規矩矩、干凈整潔,“練字成了習慣,寫好字也成了習慣。”學生們說。而在武大一附小、余家頭小學等也能看到許多學生寫著一手好字。
武漢市教育局紀工委書記、武漢書法家協會理事高冬媛說,誦讀和書法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形式,有利于學生親近母語,傳承中華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