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電站最后一臺機組今年10月悄然通過“首穩百日”運行。自此,世界最大水利樞紐——三峽至葛洲壩水利樞紐步入持續平穩發電階段。
從三峽樞紐發出第一度電開始至今,十年間,長江干流的兩座主力電站——三峽和葛洲壩電站,已累計發電7600多億千瓦時,不僅實現了“照亮大半個中國”的夢想,也見證了我國大型水電設備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從粗放管理到集約經營的質的飛躍。
“水資源銀行”從長江“攬儲”2.5億噸標準煤
隨著三峽地下電站最后一臺機組通過“首穩百日”運行,三峽電站32臺70萬千瓦機組全部投產達標,加上防汛保安電源,總裝機容量達到2250萬千瓦,三峽發電能力得到充分印證。
三峽電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和清潔能源基地,又被稱為蓄豐補枯的“水資源銀行”。每年汛末,三峽樞紐在國家防總科學調度下,合理“儲蓄”豐裕來水,在冬春枯水期“支出”寶貴水資源為下游補水,并最大限度利用其發電。
有這樣一組關于三峽樞紐的數字:按每千瓦時0.26元的上網價格,三峽電站滿負荷發電一天,水資源轉化成電能的直接效益達1.4億元。
有人測算過,三峽樞紐十年發出的7600多億千瓦時電量,相當于從源源不斷的長江中撈起了約2.5億噸標準煤。
記者了解到,為了提高三峽樞紐機組發電效率和水資源利用率,負責三峽電站電力生產的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在科學調度和精細管理上下足了功夫。
三峽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長江電力總經理張誠說:“長江汛期來水非常充沛。通過科學調度,在充分發揮三峽樞紐防洪效益的同時,變害為利,增發電量,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清潔能源。”
通過不斷優化生產管理和操作流程,三峽機組始終在平穩狀態運行,保持了無重大生產事故的“零”記錄。三峽-葛洲壩梯級樞紐的年發電量,從起初不足200億千瓦時,到現在超過1000億千瓦時,增長了將近5倍,水能利用提高率在行業領先。
統籌兼顧 發電服從防洪大局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董事長曹廣晶說:“三峽工程具有多個目標、多項功能,汛期防洪是三峽樞紐的第一目標。要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統籌兼顧航運、發電功能。”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自古桀驁不馴,水患不斷,平均十年發生一次洪水災害。三峽樞紐修建后,防洪局勢大為改觀。每年汛期,在國家防總、長江防總的科學調度下,三峽樞紐發揮攔洪蓄洪功能,通過控制下泄流量,利用220多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迎戰洪水。
2010年汛期,長江全流域突發多次大洪水,三峽工程在防洪運用中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累計攔洪260多億立方米。據長江防總測算,三峽工程當年的防洪經濟效益高達266.3億元。
今年汛期,長江三峽遭遇蓄水成庫9年以來最強洪峰考驗,洪峰流量超過1998年,達到每秒7.12萬立方米。三峽樞紐日均下泄流量控制在每秒4.3萬立方米,也就是說,約有1/3的洪水被有效攔截。
因為有三峽樞紐調蓄洪水,曾飽受長江水患折磨的江漢平原如今是一片安靜祥和的景象。
“三峽大壩讓我們安心很多。”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防洪科科長張根喜說。
“世界第一壩”成為我國水電起跳平臺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三峽機組,那就是“龐大”。
一臺臺7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每一臺有近7層樓高。要設計和制造這些機組十分不易,而要在沒有經驗可循的情況下,運行、維護好這些當時世界最大的水輪機組,也非常困難。
“長江電力”作為中國三峽集團的電力生產經營主體,肩負三峽樞紐運行管理,充分發揮其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的重要使命。
從2003年接管三峽機組開始,長江電力以“創建國際一流電廠”為目標,通過技術和管理創新,實現機組安全高效穩定運行。“年輕”的三峽電站機組全部實現遠程化無人值守操作。
而在已經跨越而立之年的葛洲壩電站,機組在精細化管理中也煥發出青春。通過技術改造和創新,葛洲壩電站設備可靠性大大提高,可在超過額定功率下平穩運行。
走進長江電力,現代化的管理流程映入眼簾。十年間,長江電力在三峽樞紐這個平臺,形成了雄厚的電站運營、梯級調度、機組檢修、市場營銷和資本運營等五項核心能力,成為世界水電行業領跑者。
如今,包括向家壩和溪洛渡水電站在內的一系列梯級水電站,將在長江上游金沙江流域陸續投產。80萬千瓦、百萬千瓦的巨型機組將相繼問世,刷新單機容量世界紀錄。
10月底,向家壩首批機組將按計劃并網發電。長江電力負責人表示,將扎實做好這些電站的運行管理工作,生產更多清潔能源,為中國水電事業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