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總水平上升的原因
假設有100個蘋果和100個橘子。貨幣總量為200元時,每個蘋果和每個橘子都值1元錢。
第一種情況:貨幣總量不變。由于蘋果需求增加,或是外部漲價的影響,使蘋果漲價50%,每個蘋果升為1.5元。漲價的蘋果占用了更多的貨幣,橘子占用的貨幣會相應減少,橘子便會降價50%,每個橘子只值0.5元。有升有降,物價總水平不變。
第二種情況:貨幣多發了1倍。貨幣總量達到400元,每個蘋果和橘子將值2元錢。物價總水平上漲了1倍。如果由于消費、炒作等需求擴張使蘋果漲價至3元,橘子將降回1元,總物價水平仍為上漲1倍。
第三種情況:貨幣增量與蘋果、橘子的增量保持同步。當蘋果和橘子都增加了50%,總量為300個,貨幣若增發1倍,達400元時,物價總水平會上升33%。若使物價水平不變,則需貨幣增量也只增50%。
上述原理可用來討論如何避免樓市的“屢調屢漲”和物價總水平不斷上漲的原因。
國內一直存在著貨幣逐年多發的情況。如廣義貨幣M2:2005年比上年多發 4.8萬億元,2006年、2007年、2008年該增值分別為:4.7萬億元、5.8萬億元和7.2萬億元。2009年再提高到13.1萬億元,貨幣總量達到了60.62萬億元,比上年增加27.57%。根據國際間習慣使用廣義貨幣與經濟總量(M2與GDP)之比的方法,國內在2005年這一比值為1.62,到2009年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后,這一比值提高到了1.8。到2010年9月末,更是提高到2.59。而美國這一比值只有0.6,日本、韓國都是在1左右。
超量的貨幣在市場上流動,流到哪里就會把超出正常的價格上漲帶到哪里。這正是近年來樓市價格瘋漲,包括股市也曾瘋漲的另一推手。又如,國內的糧食、大豆、食用油、生豬、雞蛋、水果、蔬菜等方面的生產一直穩定并有所增長,市場總供給充足,可與總需求協調。原本因季節差價或局部自然災害造成的減產,對農副產品引起的漲價幅度都不應很大。但在超量的貨幣條件下,當樓市價格調控趨于嚴厲后,外溢的資金在流動中又會推高其他資產的價格。從土地、黃金、玉石,到綠豆、生姜、大蒜,并與災害損失、季節差價、常規需求增加等因素交織在一起,帶來當前農副產品和許多生活必需品價格普遍和集中上漲,且引起一些非食品類價格開始上漲。使普通居民產生“什么都在漲”的感覺。
有人士總習慣于把通貨膨脹的原因歸于外部輸入——是國際間石油、糧食等大宗商品漲價造成了國內的物價上漲。實際上,如果不存在多發貨幣,國外原油、糧食等大宗商品漲價帶來的國內相關產品漲價后,這些領域必會占用更多的貨幣,而使另外一些領域因貨幣減少而降價,物價總水平因而將不變。但在貨幣多發的條件下,即使國際大宗商品降價,國內仍會出現通脹。例如2009年,國際油價走低,國內資產價格卻在上漲,樓市更是在瘋漲。
筆者認為,近年來國內物價總水平不斷上漲的根本原因是發行和流通了過多的貨幣,而主要不是外部的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