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量社會資金在創投吸引下流向新興產業
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突出難題是一方面流動性過剩、儲蓄率超高,民間財富難得有好的投資渠道,巨量的社會資金往往流入股市或者樓市,通過炒高資產價格獲得短期利益;另一方面,眾多創新型中小企業由于缺乏資金而“癱”在半路。創業板啟動后,通過市場“指揮棒”,打通了這種“腸梗阻”,促成社會資金和民間資金以創業投資的形式自覺地投向新興產業,開啟了全民創業的熱情。
深圳創業投資公會秘書長王守仁介紹,截至12月9日,證監會共受理擬創業板上市企業390家,其中90%以上是民營企業。創業板發審委共審核企業222家,審核通過了185家,在已過會185家企業中,有創業投資背景的達到126家,占68.1%。據統計,各類創投機構所持創業板企業股份的平均投資回報率達11.36倍,這種高回報大大激發了社會資金投入到新興產業的積極性。
“創業板啟動后創富效應很大,很多人主動找我要入股搞投資,現在我們都忙于在各地找項目。”深圳一家私募基金公司經理陳家政說。
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院長助理鮮于鈞說,創業板的推出不僅為創投企業提供了退出獲利的通道,更重要的是起到了標桿作用,使稀缺資源配置到優質的企業上去。對于創業投資公司也有導向作用,明白應該投資到什么行業和企業。這種價值發現的眼光是政府部門無法做到的。
鮮于鈞說,創業板推出一年,整個創投行業發生了兩大標志性的變化:一是本土創投開始取代外資創投“唱主角”。在我國創投行業,以美元基金為代表的外資創投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其所投資的新興企業也多選擇在海外上市。隨著創業板的推出,以境內為主要退出渠道的人民幣基金在2009年下半年迅速發展,同期籌資和投資金額分別達26.59億元和11.03億美元,大大超過外幣基金9.4億美元和7.1億美元。
二是通過人民幣基金的不斷設立,民間資金開始向創投領域集中。2010年第一季度與2009年第一季度相比,人民幣基金募集數量與募集金額同比增長率分別為80%與70%,投資案例數和投資金額則分別同比增長148%和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