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十五條”一落地,立即引來各方關注,被稱為最為嚴厲的落實“國八條”的地方樓市調控細則,但同時也如期招來非議,政策一出,很多人便開始在網上制造輿論,稱“京十五條”排外,是對外地人的“歧視”。
何以“京十五條”會被稱為“歧視外地人”呢?理由是“京十五條”明確規定“無法提供北京有效暫住證和連續5年(含)以上在北京繳納社會保險或個人所得稅繳納證明的非北京戶籍居民家庭,暫停向其售房。”
“京十五條”這一條對于抑制房產投資和投機需求,真可謂是力度空前!恰恰也是這一條,被人稱為“排外”,歧視外地人。
其實,現在的網絡輿論大概有這么一個規律,就是一個政策出來后,持反對意見者往往云集,開始在網上通過跟帖、微博、博客等制造輿論攻擊,而支持者大多不出聲。表面上看,似乎反對者占壓倒性優勢,其實并非如此。
“京十五條”面臨的狀態恰好就是如此。其實,“京十五條”的背景就是為了應對老百姓降房價的呼聲,下決心大力抑制過熱的房產投資與投機而出臺的。按說“京十五條”應該是被民眾稱贊的,何以又招來“板磚”?
那么我們首先要看看這些“板磚”是從哪里“飛”出來的?如果仔細觀察微博中的言論,“排外”、歧視”大多是從房產商和外地投機炒房客而來。如此而言,我們反而歡迎這樣的“拍磚”,這說明“京十五條”的確擊中了他們的要害!
至于他們力主的“排外”、歧視”等觀點,其實仔細一想,不堪一擊。請問,房價暴漲限制外地人,還是控制房價限制外地人?再請問,“京十五條”排斥的是那類外地人?而天價房價又排除的是哪類外地人?
試想,如果一個人不在北京工作,又不居住,他在北京買房的合理性何在?如果不限購,以致房價再暴漲,真正在京工作的外地人將來何以安居?所以,限購限價政策恰好是對在京工作居住外地人最好的服務政策,并非對外地人的排斥和歧視。
此前,北京曾出臺過無一年納稅證明不得購房的政策,由于此政策對投資和投機需求限制打擊力度不夠,所以在當時也并無“排外”、“歧視”的說法,現在只是將時間加以延長,卻招來如此“罵名”,可以看出此舉對投資和投機需求打擊力度之大,于是,很多投資投機客開始借“排外”、“歧視”之名轉移矛盾,企圖反對和消解樓市調控力度,可謂是別有用心。
房價居高不下,危及實體經濟,危及民生,必須根治!而且“大病”還得“猛藥”治,這也是此次“京十五條”出臺如此嚴厲措施的原因所在。等房產業“病情”好轉,政府再“減藥”也不遲。
總之,此次“京十五條”強力限購的本質就是要大力抑制投資和投機需求,讓房子回歸居住的功能。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帶著巨額鈔票,一來京就要買房,不賣;在京奮斗多年,終于有能力買房,歡迎。因為如果對前者不限制,后者就永運不會有能力買房。
這難道不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現在的問題是,好多后者也在無意識地跟著質疑,這值得我們思考。(馮興)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