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費項目增加有一定合理性
日前,武漢大學法學教授孟勤國在調研中發現:2003年至今,銀行收費項目從300多種猛增至3000種,7年時間增10倍,這一數據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
據銀行業協會非正式統計,商業銀行對個人客戶的收費項目合計約200余項,其中包括對個人客戶的本外幣、銀行卡、服務渠道、理財等各類收費項目。中國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銀行收費項目達到3000種的說法可能夸大了銀行收費項目的數量。他指出,當前銀行服務同質性較高,各行收費項目名稱和標準雖然有所差異,但實質為同類收費。“不排除該數字是將各家商業銀行服務收費項目數進行簡單算術加總后得到的。”
“業務增加了,收費項目肯定會增加。”這位負責人舉例說,商業銀行利用飛速發展的網絡信息技術,投入大量資金發展電子銀行服務,通過自助銀行、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等向客戶提供24小時的服務,極大地方便了客戶,相應也就新增了一整套針對電子銀行的服務成本;再如,隨著國內客戶境外活動及經濟交往的日趨頻繁,商業銀行新推出了歐元、澳元等幣種的信用卡,也相應要出臺配套貨幣的收費項目和費率;隨著國內居民出國留學需求的增多,銀行推出了各類出國留學金融服務等,這些都會帶來服務收費項目的增加。
“銀行收費項目增多,一定程度上是近年來銀行業務創新加速使然,簡單地加以批評,有失公允。”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當然,有一些項目是原來不收費的,看人家外資銀行收,也跟著開始收,造成收費項目越來越多。”
公眾指摘銀行服務收費暴利,銀行又是怎樣測算出收費標準的呢?
“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的確定主要依據自身成本測算,同時適當參考同業。”北京銀行有關人士告訴記者。中行方面表示,目前商業銀行服務收費項目包括政府指導價和市場調節價兩大類。對于執行政府指導價的項目,銀行嚴格執行監管規定的標準;對于執行市場調節價的項目,銀行則要綜合考慮業務成本、同業價格、本行業務策略和市場競爭策略、客戶承受能力等因素。
提高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已成為國內銀行戰略轉型的重要目標。即使服務手續費業內較低的北京銀行,去年前三季仍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7.5億元,同比增長52.79%。中間業務收入的快速增長使北京銀行未來的利潤來源更加豐富、合理。
數據顯示,在發達國家,中間業務收入平均已占銀行收入的50%以上,而在國內僅為20%。“這意味著,新業務還會源源涌現,服務收費的項目仍將不斷增加。”郭田勇說。